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

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A. 推翻清政府统治

B. 反对袁世凯独裁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2020原创)曹雪芹曾经说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下面漫画中能体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是(   )

A. B.

C. D.

 

“至今军阀作恶如故也,列强横行,且有加而无已也……中国革命,不能不承认为世界革命中之一部,而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吾辈死者,但知中国革命与国际革命不能分而为二,则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该日记内容反映出蒋介石( )

A.赞成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主张用暴力手段“清党”

C.同意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已转变成社会主义者

 

探究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余支抗日游击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是建立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任务,抗日战争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一大步又同时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抗战活动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中的作用。

 

(2019河北模拟)探究问题。

材料: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1)材料反映的史实应纳入哪一学习主题?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影响这一主题结果的原因。

 

(2020原创)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作者旨在说明影响中国独立解放和未来发展的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人心所向 C.决策者的领导素养 D.外部势力介入程度

 

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下面图片中能反映该歌曲创作背景的是(   )

A. B. C. 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共两党在抗战问题上有哪些共同点?

(2)据材料二,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有哪些变化?

(3)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的胜利

A.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从根本上消灭了法西斯主义

C.捍卫了我国主权和领士完整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下图为一份描述重庆大轰炸后状况的报纸摘要,这表明了抗日战争胜利主要原因是(    )

 

有许多难民,即使是平时不关心国事的这一次经过敌机狂炸的教训后,他们都自发的要求做救亡工作,甚至有许多儿童,他们曾向孩子剧团要求参加服务工作,也有不愿再随父母逃亡到乡下,要求进保育院去受战时教育的

 

A.广大社会青年的积极响应 B.海外华侨华人的积极参与

C.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 D.政府抗日救亡教育的开展

 

“他(毛泽东)当选为这次全国党代会的筹备委员会主席……1945年这次会议召开,……他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和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另外,他的思想被接受为党的指导思想。”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该漫画的寓意主要是

 

A. 得道多县,失道寡助

B.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C.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 地大物博,中国必胜

 

“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消灭那鬼子千千万,胜利的捷报到处传。”这是1940年晋冀豫区党委宣传部印发的一首民歌,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和运用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以及派遣武工队等多种有效的歼敌方法,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和反“蚕食”斗争,给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这说明了(   )

A.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B.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反“扫荡”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C.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中国各政党共同抗敌

D.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如图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辽沈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战役 D.百团大战

 

(2020原创)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指出:“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说明淞沪会战(   )

A.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看法 B.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意志和信念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化 D.扭转了战争的战略态势

 

《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中记录到:“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这记录的是(  )

A. 旅顺大屠杀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某诗刊征集纪念诗稿,一首题为“□□□□”的诗写道:“卢沟桥上月如血,北平城下露红缨。情知此战身必死,无忧但将祭英灵。愿得千秋万岁后,人间从此真太平。慷慨悲壮君莫辞,国家有难义先行。”“□□□□”应是(   )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因为

A.中共制定正确的政策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C.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D.两党决策者的努力

 

(2019唐山路北区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对于材料所述事件结局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揭开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

C.蒋介石主动接受了停止内战的主张 D.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36年12月《桂林日报》登载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广大军民便纷纷将抗战御侮当作当务之急,并此起彼伏、不屈不挠地在各地开展抗战救亡运动,从1931年到1937年,战火在江桥、热河、淞沪、长城……不断燃起,民间自发的抗争则遍布日本侵略者铁蹄所过之处。材料表明九一八事变之后( )

A.中国军民开始积极抗日 B.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

C.国民党坚持不抵抗政策 D.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探究问题。

材料一:关于新文化运动,历来的论述总是将其附于五四运动之下,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此时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当时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1)据材料一,指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2019唐山古冶区模拟)“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五四运动时期的这一传单(   )

A.说明工商各界爱国救亡意识高涨 B.号召全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

C.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登上历史舞台 D.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彻底性

 

下图所示的进步书刊宣传了(  )

A.实业救国思想 B.维新变法思想

C.民主科学思想 D.毛泽东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1959年10月1日,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以湖中烟雨楼作为馆址,按照当年参会代表乘坐的游船样式仿制的革命纪念船,陈列在烟雨楼下万福桥旁。

材料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编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成立南湖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哪一事件?

(2)据材料二,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决定走一条怎样的“相反的道路”?

(3)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论断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现就五四运动前后(1919年)重要事件列表如下:

时间

重要事件

4月29日~4月30日

巴黎和会召开英美法三国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巴黎和约》关于中国山东问题之条款

4月30日

山东各界推派代表前往欧洲,直接向中国专使及巴黎和会请愿

5月1日

陆征祥密电北京政府,报告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失败之消息

5月2日

林长民在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证实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消息

5月4日

北京学生3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先至东交民巷,后去赵家楼胡同,举行示威游行

5月5日~5月6日

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实行总罢课,并成立学生联合会;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一事召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

运动迅速向各地扩展。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各地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此外,东京留日中国学生也在日本集队向英、美、法、俄、意各国公使馆呈书,要求将胶州湾直接交还中国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6月28日

在全国群众和旅欧学生、工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1)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五四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方式有哪些?

(3)上述材料和问题体现了哪一民族精神?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