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A. 魏、吴、蜀

B. 魏、蜀、吴

C. 吴、蜀、魏

D. 蜀、吴、魏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西晋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 西晋灭蜀

B. 西晋灭吴

C. 西晋代魏

D. 少数民族内迁完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①氐族

②羌族

③鲜卑族

④匈奴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完成父亲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 侧重史书记载    B.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C. 注重史料考证    D. 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下列古代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⑤赤壁之战

⑥淝水之战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③④⑥

 

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A.

B.

C.

D.

 

东汉初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光武中兴”,它赞扬的是谁的功绩

A. 王莽

B. 刘秀

C. 刘邦

D. 刘彻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王朝,虽然存续仅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

A. 夏朝

B. 南朝

C. 晋朝

D. 新朝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下图体现的措施是

A. 商鞅改革户籍制

B. 文景帝以德化民

C. 汉武帝的推恩令

D. 挟天子以令诸侯

 

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③注重农业的发展

④重视“以德化民”

⑤推行儒学教育

A. ①②④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

A.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 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 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 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 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国攻灭六国的顺序是(    )

A. 韩 魏 赵 楚 齐 燕    B. 韩 燕 赵 魏 齐 楚

C. 韩 赵 楚 燕 齐 魏    D.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对应描述正确的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 公元前3世纪前期    B. 公元前3世纪后期

C. 公元前2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世纪后期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 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 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 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A. 耜耕

B. 牛耕

C. 耧车

D. 曲辕犁

 

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 隶书    B. 金文

C. 小篆    D. 甲骨文

 

《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 察举制取代禅让制

D. 世袭制取代察举制

 

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下图),此图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 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

B. 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

C. 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

D. 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

 

一教师在讲授“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这一单元时,出示了一幅图片并介绍说:“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据此判断此原始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八年级某班同学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为主题创建了一个历史主页,下面是同学们为制作网页找到的图片和材料,其中有一些探究性问题需要你帮助解决。

材料一:“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材料二:“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2)小明在网页中把图和材料二组合到一起,请你帮他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有网友在浏览网页时不理解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何意,发了一个提问帖,请你回帖答复其具体是指什么?

(4)回想过去,关注当今,展望未来,你对中国外交事业的变化与发展有什么感触或体会?

 

某班学生开展“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探究性学习,请你参加。

(学法运用)

(1)大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相关资料?(至少举出两种途径)

(读图说史)

(2)请你说出图甲图乙分别反映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两个重大的外交事件。

图甲     

图乙     

(3)图乙“历史性的握手”之后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在台湾问题态度如何?中美两国什么时候正式建交?

(寻根究底)

(4)我国外交上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某班同学以“清朝与新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历史回顾

(1)上图反映了清政府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奉行什么政策?

史料解析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哪个外交原则,由哪个中国领导人提出?

理解学习

1978年中美建交合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3)根据材料,回答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你认为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

历史启迪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你有什么想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让我们一起回顾共和国65年来民主和法制建设历程。

(宪法制定人民民主)

材料一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这部法律文献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

(肆意践踏民主法制)

材料二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

(2)材料二中,国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

(发扬民主健全法制)

材料三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是。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邓小平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颁布的两部法律文件。

(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会议是( )

A. 万隆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26届联大 D. 上海APEC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于2001年在上海举办,夏季奥运会2008年在北京举办,G20峰会将于2016年8月在杭州举行……中国之所以能承办这些大型国际会议,其根本原因是(  )

A. 上海、北京等城市形象良好,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B.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C. 中国是亚太乃至世界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D. 开放的中国、古老的文明吸引着各国领导人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A. 求同存异

B. 独立自主

C. 睦邻友好

D. 和平共处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