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九年级一位学生搜集到的关于某一条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内容,可知该条约是 A. 《九国公约》 B. 《凡尔赛和约》 C. 《四国条约》 D. 《五国条约》
社会主义从从理论到现实已经有500年了,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节目组准备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实践的现场拍摄,他们应该去的地点是 A. 斯大林格勒 B. 彼得格勒 C. 上海 D. 莫斯科
人类文明在变革中探索前进,在变革中铸就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国之变)青年毛泽东曾评价过一次变法:“……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1)材料中毛泽东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评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此次变法的哪些措施? (民主之变)该城邦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定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对今天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影响。 (2)“该城邦”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为保护公民利益曾采取过什么方法?在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仿效之变)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推行了一次重要改革,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 (3)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该事件把“日本推入一个新时代”,从根本上来说,“新”在哪里? (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说三次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大帝国的疆域图
(1)请写出上述两张图片的帝国名称。 材料二:两大帝国的文明 (2)图三和图四分别是材料一中哪一帝国的文明代表?分别说出图三和图四对世界文明的巨大影响。 材料三:两大帝国的扩张。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说说你对古代世界扩张的认识?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大帝国有哪些共同特点?
早期文明多元发展,异彩纷呈。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A-E均为人类早期文明,请根据下列提示,指出所对应的文明分别位于图中哪一处?(填字母) ①这里医学发达,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已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 ) ②这里是欧洲喜剧的故乡。( ) ③这里曾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还编称:四个等级分别是造物主“原人”用自己身体的四个部位变成的。(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图的地理环境分别对当地人们的生产活动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回答,你有何感悟?
马镫见证了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公元前3世纪,中国人已铸造金属马镫 B. 战国时期的骑兵马具中已经出现马镫 C. 金属马镫的传播路线:中国 萨珊波斯人 突厥人 北欧、西欧 东欧、东罗马帝国 D. 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兵的发展进入新时期
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其共同特点是 ( ) ①都诞生于公元以前 ②都诞生于亚洲 ③最后都为统治者所利用 ④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各地区间文化交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下图分别是中国西周时期和西欧中世纪等级示意图,其相同之处是 ①居于顶端的都是国王 ②居于底层的都是农民 ③都有力地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 ④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分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下列当代国家中,拥有共同祖先的是 ①法国 ②西班牙 ③德国 ④英国 ⑤荷兰 ⑥意大利 A. ①③④⑥ B. ①②③⑥ C. ①④⑤⑥ D. ②③⑤⑥
下图是某同学上课所做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两处被墨水覆盖,难以辨认出原来的字词。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正确的一项内容将笔记补充完整 A. 波斯;巴比伦 B. 波斯;波斯波里斯 C. 亚历山大;巴比伦 D. 亚历山大;马其顿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有 ①青铜农具的使用 ②铁农具的使用 ③牛耕技术的推广 ④井田制的实行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如果你寒假期间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 ) A. 驻足在恒河南岸,品味中华文明的千年沧桑 B. 览尼罗河景色,赞美胡夫金字塔的雄壮 C. 逛罗马历史博物馆,感受汉谟拉比石柱的古老 D. 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欣赏印度古城的异域风光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之一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小明梦见自己来到了几千年前的商朝,他可能看到的有 ①到作坊看青铜冶炼的过程 ②许多信佛者到寺庙上香 ③阅读孔子编辑的《诗经》 ④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六三”大逮捕消息传到上海后,经上海学联的联络,实现了商店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罢工斗争不断扩大……进入最高潮,以致上海市外市内、海上陆上、交通和电话通讯等均告断绝。与此同时,全国30多个城市,也卷入到斗争中来,五四爱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在这种种巨大压力下,北京政府开始动摇,终于恐慌……五四运动取得史无前例的胜利。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五四”胜利以后,反帝斗争与反军阀斗争结合在一起,一浪接着一浪,表明全国反帝爱国运动在继续发展。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进步社团也在各地大量涌现。……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摘编自王桧林、郭大钧主编《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五四运动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3)“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变化的中国)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内容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二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¼¼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 ,而是改称"先生"" 同志" ,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引起材料二中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了"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 ,请你就其中的一种观点说出两点理由。 (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三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¼¼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1916年6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死去。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
1915年夏天,袁州(宜春)街头悄然出现新气象,见面称“同志”或先生,行握手礼,服装款式多样、新潮,有人还谈起了恋爱。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人们逐渐接受 A. 自由、平等的观念 B. 公正、法治的观念 C. 科学、民主的观念 D. 诚信、友善的观念
以下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振兴中华”大事年表,对应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下列位于上海的民用企业是 A. 汉阳铁厂 B. 开平煤矿 C. 江南制造总局 D. 轮船招商局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说这句话的志士是在哪场运动中牺牲的?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A. 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B. 阻挠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 C. 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它走向近代化 D. 步他国后尘,攫取中国势力范围
黄遵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台湾行》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哪一次侵略战争?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当时控制着北京政府和东北的军阀分别是 A. 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 B. 皖系段祺瑞、滇系唐继尧 C. 直系冯国璋、直系曹辊 D. 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
鲁讯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其中“民国六年”指的是 A. 1915年 B. 1916年 C. 1917年 D. 1918年
1895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到洋务运动是 A. 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 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 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 一次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的运动
为下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选择的是
A. 镇江血战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武昌起义 D. 北伐战争
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称他们为强盗。“他们的行径”是 A.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 对华倾销商品 C.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 火烧圆明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