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中国提倡白话文运动的“第一人”,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被誉为“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声”,该文章是( ) A. 《敬告青年》 B. 《文学革命论》 C. 《文学改良刍议》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 A.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D.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法国政界出现了一个议论:“我们的机器也可搬运到中国去。”此议论的出现和条约的哪项内容有关( ) A.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作者写到:“变法本身在中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变法,它的毛病很多,但不能说它不行,甚至是失败。整体上说洋务运动是有成绩的……”,以下不应作为其“成绩”的是( ) A. 洋务派以学习西方生产技术为主 B. 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C.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教育
徐州煤矿开采已有九百年以上的历史,但到十九世纪八十年才采用比较先进的新式方法进行生产,从而挤入了近代化的行列。与“徐州煤矿挤入近代化”相关的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讨论戊戌变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故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C. 戊戌变法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D.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 “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B.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C. 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大屠杀 D.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报纸是近代各种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下列报纸以宣传变法图强为主旨的是( ) A. 《申报》 B. 《民报》 C. 《南风报》 D. 《时务报》
《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 A. 开设工厂 B. 割占土地 C. 增辟通商口岸 D. 获得赔款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 A. 清华大学 B. 北洋水师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保定讲武堂
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维新变法的成效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收购。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 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C. 极大提高了国防力量 D. 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这份纲领性文件是(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北京条约》 D. 《明定国是诏》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③④② D. ①④③②
1916 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袁世凯死了。” 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窃取了胜利果实,建立了( ) A. 封建统治 B. 殖民统治 C. 北洋军阀统治 D. 帝国主义统治
黄遵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台湾行》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哪一次侵略战争?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 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
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似点是( ) A. 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益 B. 教训清朝使其顺应要求 C. 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D. 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纲契领。阅读刘宗绪先生《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目录,探究下列问题。 (1)目录第三编的章节中可能会有哪些标题?(列举两个)根据目录,指出该著作对英国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认识。 (2)根据目录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3)该目录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蒸汽机是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这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为什么说“蒸汽机是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的标志。 材料二 (2)由材料二可看出,19世纪后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次序有何显著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大车、汽车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被黑媒精污染,蓝色天空布满暗灰色的阴霾。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它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板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文》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它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 材料二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2)达尔文“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的标志是什么?分析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三 这本书是过继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3)“这本书”是指什么?综合所学知识,阐释列宁的观点。
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 ) 改正: (2)由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是城邦最高的权力机构。( ) 改正: (3)《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 改正: (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 改正:
下图为新航路开辟示意图。请填出B、C、D三条航线分别对应的航海家 A.迪亚士 B. C. D.
印度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 (1)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不平等制度——________________制度。释迦牟尼创立的____主张“众生平等”。 (2)最初由印度人发明的______________后来传向欧洲,成为现今国际通用数字。 (3)1857年,印度爆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后发展成为全民族反英大起义。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财产 (1)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有长篇小说《 》、《安·卡列尼娜》、《复活》等。 (2)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 》,以特有的气势表现出人类与运的抗争。 (3)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奠基者 的代表作是《向日葵》。
10月23日上午,导演李六乙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新闻发布会。话剧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台词是 A.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B. 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 C.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D.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美国世纪》一书中写道:“在19世纪后期,美国技术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一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三样革命性进展”对应的美国发明家分别是 A. 爱迪生、卡尔·本茨、莱特兄弟 B. 爱迪生、卡尔·本茨、亨利·福特 C. 卡尔·本茨、亨利·福特、莱特兄弟 D. 爱迪生、亨利·福特、莱特兄弟
19世纪中后期,日本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特别迅速,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纺进口国变为棉纺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D. 实施殖产兴业政策
“它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它是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宅地法》 D. 《独立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