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法国作家布立赛写的历史著作。与封面上提到的“大劫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近代史上,中国的国都北京数次遭到外国军队入侵。其中首次入侵北京的是(  )

A. 八国联军 B. 英法联军 C. 英国军队 D. 日本军队

 

1839年,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给首相发出密件,建议向清廷发出通牒,要求其割让一个岛屿给英王陛下。后来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达到了该目的。这个岛屿是

A. 香港岛

B. 辽东半岛

C. 台湾岛

D. 澎湖列岛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题文)正在热映的《湄公河行动》是博纳影业集团出品的警匪动作电影。该片根据湄公河惨案改编,讲述了一支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所隐藏的阴谋,最终揪出毒品贸易幕后黑手诺卡的故事。170多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勇气,他就是

A. 关天培

B. 林则徐

C. 魏源

D. 郑和

 

“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 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B. 军民体质下降    C. 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D. 白银大量外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余支抗日游击队。……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党组织主动地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1931—1945年)的战场。中国作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在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单独抵御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牵制了日军主力,扼制了日军北进,推迟了日军南下,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三 中华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进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抗战活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看见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翔实说明。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材料三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决定将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一判断《拉贝日记》的历史价值。说出判断的主要理由。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分析材料二,可以认识到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具有哪些特点?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桂林日报》

材料二 如下图《西北文化日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指的是什么?

(2)该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的?

(3)“兵谏”的结果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而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多少年殖民统治的结束

A. 30年

B. 35年

C. 45年

D. 50年

 

“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材料重点强调了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

A. 国共合作抗日    B. 坚持持久抗战

C. 日本战略失误    D. 全民族团结抗战

 

“晴天霹雳太行山,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意扶危局定神州。”文中“此役”指的是(  )

A. 万家岭大捷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大捷    D. 长征

 

续范亭先生对某次战斗高度评价到:“……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这场著名的战斗是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淞沪会战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日本加紧侵略华北——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 “七七事变”——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D. 台儿庄战役——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台儿庄战役后,各地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中国抗战精神广泛传播,其原因是(  )

A. 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

B.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 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 抗战中最后一战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

A. 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B. 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 记住历史,记住仇恨

D.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题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写道:“好些中国士兵在城外放下武器投降了。在他们投降的72小时内,在长江江岸被集体屠杀了。”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最有可能是(  )

A. 旅顺    B. 北平

C. 南京    D. 重庆

 

下面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图片资料。由此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A. 全民族抗战

B. 正面战场抗战

C. 敌后战场抗战

D. 八路军抗战

 

“这次事变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由局部抵抗到全面抗战的重大历史转折,因而成为‘时局的转折点’,中国抗日战争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符合上述观点的事件是(    )

A. 七七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西安事变

 

在十四年抗战过程中,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关键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百团大战

D. 徐州会战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话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青年学生掀起了(  )

A. 五四运动    B. “华北自治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D. 一二·九运动

 

(题文)九一八事变最直接的严重后果是(  )

A.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B. 伪满洲国建立

C. 蒋介石加紧对红军进行“围剿”

D. 使日本的野心进一步扩大了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致电张学良“听候中央处理”。这实际上是要东北军(  )

A. 积极抗战

B. 顽强抵抗

C. 不要抵抗

D. 联共抗日

 

中国人民进入抗日战争的标志是(  )

A. 七七事变    B. 一二•九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D. 淞沪会战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勇开先河)

材料一: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从“师夷长技”思想到“采西学”“制洋器”为学习西方的发端,而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僵化模式。

材料二:张元济写诗赞誉道:“南洲讲学新开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广东教育出版社《经典广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是指什么运动?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梁”分别是谁?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

(不懈探索)

材料三: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把实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人教社普通高中《历史》选修4

材料四:就在封建文化穷途末路的时刻,“德先生”和“赛先生”出现了,中国思想历史发展从此拐了一个弯,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3)依据材料三回答,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尚未实现的是什么主义?

(4)材料四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感悟历史)

材料五: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5)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你认为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见下图)

材料二  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的情形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是无法恰当描述的。不分青红皂白地抢劫被认可,所有的房间都被洗劫一空。清国的艺术品有的被带走,有的体积太大无法搬走就被砸掉……

——《纽约日报》1860年10月9日

材料三  在签订某一条约前,李鸿章表示:“台湾已是日本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贪婪而傲慢地答道:“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材料四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材料一反映了《__________》签订的情景。材料三中的“某一条约”是指《__________》。材料四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__________》。

(2)材料一反映的是指哪场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前后,有一个国家趁火打劫,给中华民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个国家是谁?

(4)材料四涉及的条约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有什么感想?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江西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在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为挽救危机,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2)图二中的情景出现于何时?会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名称是什么?

(3)从“南昌”到“井冈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图三反映的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其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何地出发?你认为在当代,我们应传承或弘扬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结果

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从而颁布了哪一纲领性文件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如下图为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这次谈判主要是为了(  )

A. 推迟内战爆发    B. 争取和平民主

C. 争取更大利益    D. 争取舆论支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