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_____》,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重要一步;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_____》,它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

③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

A.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 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C. 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 现代的社会生活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爱好和平,但仍然要研制原子弹,主要是为了(  )

A. 准备世界核战争的到来

B. 打击美国的对台政策

C. 加强我国的军事力量,还击帝国主义核进攻

D.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

 

如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 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C. 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 ⑤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海军舰队有(  )

①华东军区海军     ②北海舰队

③东海舰队         ④南海舰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掌握时间的办法发生了这样的变化: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主要反映出我国人民(  )

A. 思维方式改变    B. 传统观念更新    C. 科技发明增多    D. 生活水平提高

 

(题文)“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歌曲《东方之珠》中包含了(  )

①香港的历史悠久和百年沧桑

②香港人的精神归属及家园情结

③基督教的忧患意识和天命思想

④华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情怀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八年级某班同学准备策划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的图片展。下图可归入展览的哪个栏目?

A. 少年出洋觅真谛

B. 中原淮海建奇功

C. 拨乱反正倡改革

D. 一国两制定回归

 

(题文)2017年10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列宁主义   ④生物进化论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创造性地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充分肯定经济特区‘试验场’作用……,一次次地考察指导,立足长远谋划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发展的未来……,经济特区诞生和发展的每一步,始终牵动着中南海,倾注着党中央的心血……”由此可见,30多年来﹣我国经济特区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是(  )

A. 有利的外部环境    B. 稳定的国内局势

C. 人民群众的愿望    D. 决策者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一类是“特别行政区”。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A.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一位工人兴奋的说“今天厂里开会了,以后不吃大锅饭了。只要大家努力干,厂子干好了,大家的收入就多了。以后再也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了”这说明当时我国开始进行(  )

A.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国有企业改革    D. 对外开放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材料理解 不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B. 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

 

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邓稼先的事迹主要出现在(  )

A. 新中国政权巩固时期

B.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 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口号、标语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们行为取向的有效的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②“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③④①②

D. ①②④③

 

中共十九大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1956年,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列属于中国八大内容的是(  )

A. 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题文)“恒源样”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全行业公私合营

C. 手工业合作化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了我国的(  )

A. 国家形式    B. 国家性质    C. 国家制度    D. 国家结构

 

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到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说明(  )

A. 新中国政治建设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

B. 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C.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D. 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这是上合组织扩员后举行的首次峰会,是我国新时期取得的又一外交成就。我国上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A. 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日正式建交

C. 尼克松访华    D.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即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美关系的改善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 万隆亚非的会议成功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反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战斗片《英雄儿女》的歌词为:“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词中对应的人民战士和虎豹分别指的是(  )

A.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    B. 中国八路军、日本侵略军

C. 中国工农红军、联合国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联合国军

 

(题文)民歌《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文件颁布后实现的?(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

A. 土地改革    B. 抗美援朝

C. 和平解放西藏    D. “一五计划”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 标志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 标志100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统治的结束

D. 标志着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三 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上叫作什么?

(3)“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4)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3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特委派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祭奠,并带去了一篇气壮山河的《黄帝赞》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材料二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材料三 《吕氏春秋》记载:“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1)材料一涉及“轩辕”的一项发明和一件大事,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神农”指的是谁?“神农”在传说中有何贡献?

(3)材料三所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采用了什么方法完成了“注之东海”?

(4)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人物都是古代传说中提到的,请以他们为例,谈谈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纪念邮票)

(古人遗址)

(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填字母即可)。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分别生活在哪个大河流域?这些先民会随意迁徙吗?为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4)请用一句俗语解释两处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

 

(题文)下面人物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并全身投入治水工作,最终解除了水患,得到人民爱戴。他被称为(  )

A. 黄帝

B. 大禹

C. 蚩尤

D. 炎帝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