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因为有你,我很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④字数不少于500字。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 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析】
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1.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2.阅读第④和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回答回题。

(1)“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镀亮”一词如何理解?

(2)“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请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个句子表达好在哪里。

3.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如何理解母亲的表现?

4.选文第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黑白双风暴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10至20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1.根据第②段的内容,依次概括美国黑风暴的另外两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2)波及范围广(3)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

3.第②段主要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可以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_________________

(2)今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_______________

(3)累寸不_________________

(4)羊子其言_________________

2.与“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中“之” 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丝竹之乱耳

B. 孔子曰:“何陋之有?”

C. 渔人甚异之

D.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4.读文章,你明白了哪两个道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卧右膝,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案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二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做题。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溢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遨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选自《枯叶蝴蝶》

(1)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该语段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枯叶蝴蝶的特点,请你也试着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下冬日的雪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文)名著阅读。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1)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谁?保尔认为她现在有什么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各项表述与这部名著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______

A.保尔的好朋友谢廖沙参加了红军,他在一次战役中牺牲。

B.保尔被抓进了监狱,被错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在朱赫来的帮助下,保尔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朱赫来也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和引路人。

C.在疗养期间,保尔看望妈妈的朋友,并认识了达雅。他鼓励母女三人反抗达雅的父亲丘察姆。

D.在海边,保尔想到自己的身体垮了,回忆自己曾经的战斗生活,有过自杀的念头。但他明白“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①《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表达感叹时事,触目伤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常用《爱莲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 赞美一个人在污浊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洁身自好的品质。

 

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千山高复低。(《鲁山山行》)

②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望岳》)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器具质而洁,________________饮食约而精________________。(《朱子家训》)

⑧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__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东晋人,我国古代杰出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 我国古代有很多文化现象,《望岳》中有“阴阳割昏晓”一句,其中“阳”指山之南水之北,“阴”是指山之北水之南,这里指泰山的南北两面;“与为布衣之交”,“布衣”指没有官阶的人,常用来指平民;“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文化的人,常指平民百姓。

C. 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词性依次是:副词、形容词、连词、副词)

D. 下面的句子表述无误:为了防止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违法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很多路段设置了电子监控系统。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张今天好几次投篮,都是眼看要进了又鬼使神差般地弹了出来,赛后他也认为自己运气欠佳。

B. 写文章讲道理要让人一看就明白,那种卖弄学问故弄玄虚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C. 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喷发,当地居民紧急疏散,原本喧闹的大街万人空巷,几乎看不到一个人。

D. 历经沧海桑田,中国走到了新的历史交汇期,时代的发展给予我们光荣与梦想,更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

 

给加点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ān_______默    吞shì_____  安然无yàng_______ 寂 liáo______

________露    ____   ________揉造作  鄙___________

 

请将下列汉字抄写在田字格内,做到准确、规范、美观。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请用正楷字认真作答,保持卷面整洁、和谐、美观。

 

作文

“挥之不去”常指:①(事务)压在心头,无法排解:②心里不愿见到的事物反复出现;③某些印象或是记忆在脑海中一直留着,总会时常想起 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挥之不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传家宝

①父亲听说我要去看姑妈,着实惊讶了,然后就是高兴,一个劲儿地说,该去该去,打小姑妈就疼你,一有好吃的就想着法儿地给你送过来…….我哪有闲心听他唠叨,催着他快告诉我姑妈家的地址。

②老实说,在那个中午之前,我想都没想过要去看姑妈,尽管她七十多岁了,又不肯和我表哥住在一起,我理应去看望她。那天中午,我去一个淘古玩的同学家,那个同学的藏品里竟然有一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说是道光年间正宗官窑里出产的,现在值四万呢。这四万让我想起了我的亲姑妈,我说,你等着,我给你淘一个来。

③小车一路颠簸,几番打听,我总算找到了姑妈的家,一间傍山搭建的低矮的砖瓦房。姑妈正背着一捆柴草,蹒跚看从山上走下来。她好奇地看看小车又上下打量着我,我笑着叫了声姑妈,她愣了一下,才认出我来,哎呦,这不是我的华儿嘛!

④此时正好有几个村民路过,有人侧着头问,二坤,家里来稀客啦?姑妈亮着嗓子答,可不是嘛,我城里的大侄子!姑妈一边说,一边接过我手中的礼品,面向他们就像面对的是媒体记者,看着他们欣羡的表情,骄傲溢满了她脸上的每一道褶皱。

进到屋里,姑妈简直有点不知所措,转了几圈儿,才找来一把椅子,用衣袖擦了又擦,端到我跟前,然后转身给我倒水,我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她又问我喜欢吃点什么,我没有回答,而是侧过头去拨寻记忆中的那枣木桌子。桌子还在,只是桌子上不见了那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我的心一紧,便问,您家有麦芽糖吗?有,有。姑 妈立即转身进到里屋,很快抱出一个瓷坛子——呀,就是它,小时候去姑妈家,最让我嘴馋的就是装在瓷坛子里的麦芽糖。我试探着问,姑妈,您怎么把瓷坛子藏起来了,不就是几块糖嘛?姑妈笑了笑,我哪里是为了几块糖,要不是被我撞上,这瓷坛子差点就让你姑父卖给一个货郎了,八十块钱……

八十块不少了,您怎么不卖呢?我顺着姑妈的话问她。我也想换八十块钱,可这坛子是个念想,它是我祖母的陪嫁,我出嫁那天,祖母左看右看,就选了它给我……姑妈不经意间,竟说出了这个瓷坛子的来历,看来我那个淘古玩的同学说的是真的。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今天来是……

⑦不想偏偏这时,跑进来一个小男孩,看见放在地上的瓷坛子,伸手就要去里面抓。姑妈连忙护住,很舍不得似的,挑了几块小的给他,哄他说,你表叔是难得的稀客,这糖留给他吃好吗?我这才知道这是姑妈的亲孙子。姑妈挑出一块大的麦芽糖递给我,问,华儿,你刚才说你今天来是,…我再也没有勇气说出心中的话了,我说, 我今天就是特地来看您的。姑妈又乐得合不拢嘴了。

⑧吃过饭,该回城了,没想到姑妈抱起那个瓷坛子说,你喜欢吃麦芽糖,就都带回去吧!

⑨可是……可是这瓷坛子……

⑩也给你带回去!

 

1.概括第②段的段意。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面的句子好在哪里?

进到屋里,姑妈简直有点不知所措,转了几圈儿,才找来一把椅子,用衣袖擦了又擦,瑞到我跟前,然后转身给我倒水,我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她又问我喜欢 吃点什么。

3.第⑤段“我试探着问”,结合上下文,说说“我“想试探什么?试探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写“小男孩“突然跑进来抓糖吃这件事,有何作用?

5.在画线处给文章补写一个既合情合理,又与标题和开头相照应的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算好“年新“账

①岁末年初,“年薪”又成热词。没有谁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关心年薪、期盼涨薪 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但对真正的有态者来说,比年薪更应当、亦更值得关注的,是“年新”—走过年,盘点知识本领、工作事业、人品官德有哪些新风貌新作为,继而做好来年的“年 新”预算,甚是必要。

③有位女作家到邮局取稿酬,营业员好生羡慕:“您会写文章啊,真了不起!”女 作家谦虚地说:“会写文章有什么用,头发都白了,”邮局营业员随口应道:“可是,我 不会写文章,头发也会白啊!”所谓“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头发变白谁也无力抗拒 再怎么“美容”“养生”,终拖不住日头向西。但在长年龄的同时努力求“年新”,不虚度 年华,不空耗此生,则是每个人都可以主观掌控的。

④人作为万物之灵,是“带着任务”降生人寰的。这任务就是“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贵任”。追求“年新”,实则是履行人生的贡任。有人说得好,养生是为活“ 但活着不是为养生。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无疑应当彻悟人生的真正价值,竭力跑 好属于自己的神圣一程,不可以停步跑偏。吾国吾氏“站起来”“富起来”了,这是前人 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国家“强起来”,便是我们这一代的人生责任。

⑤扛起这样的人生担当,离不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作风。当今时代发展似高铁般风驰电掣,任何人“走过的桥”吃过的盐”再多,都没有固步自封的资本。过去讲“经验的一半是失误”,现如今经验的一半可能成错误。所谓“老马识途 蒙着眼都能回家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过去再成功的实践经验都可能成为明日黄花再厚实的知识老本都会很快坐吃山空。要实现人生价值,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拿 出古人震萤映雪、悬果刺股的劲头,学而不厌,奋力开新。

⑥换个角度,追求“年新”也是对生命长度的廷伸。科学实验证明,人之衰老主要 是因脑细胞死亡。而人一生所启用的脑细胞,仅占其总数的1/4,且在活动前提下每天都有新细胞产生。著名漫画家方成年愈九句写过一首打油诗:“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 作画写文章。养生只有一个字:忙。”这正应了那句格言:“不学便老而表”。在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不会察觉老之将至。许多大师级人物,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 他们的长寿多是追求“年新”的结采。

⑦“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每个人其实都免不了有一些坏习惯和老毛病。经常“三省吾身”,剪一剪歪枝病叶、扫一扫心理卫生、清一清灵魂浊气,彻底去掉里里外外的斑施点点、跌了“跤”但没有白跌,吃了“塹”但没有白吃,勇于纠偏正向,能够过改错,也不失为实实在在的“年新”

⑥两千多年前,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从“三十而立”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每过十年便跃上一个新境界。今天的人们应当追求这样的“登梯人生”----年长一岁努力登高一步。                         (选自《人民日报》)

1.文章开篇为什么要从“年薪”谈起?

2.文章⑤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具体指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全文看,人为什么要追求“年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昭阳①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 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矣!王 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 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 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 安能为之足。递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 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 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注】①昭阳:人名,楚国大将 ②陈轸:人名,战国时期纵横家。③上柱国:官职 名,楚国的最高武官。④上执珪:楚国最高的爵位,⑥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 事大权,⑥舍人;王公贵族亲近的掌事的人,⑦卮(zhi):盛酒的器皿 。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昭阳为楚

(2)陈轸齐王使 

(3)舍人相

(4)公是为名居足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

(2)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鹧,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莱,左右流之。窈宽淑女,寤麻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莱,左右采之。窈完淑女,琴磊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以关雎的叫声起兴,进而写出了对倾心之人的情思。

B. “悠歲悠哉”,以感叹的语气着意表现了难耐的相思之苦。

C.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愿望终成现实时的热闹情景。

D. 全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方式表达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请找出统摄全篇的诗句。

 

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他急忙伸出手来,但因为看不见我,没有摸到我。

“这是谁?”他问,好像竭力想用那双失明的眼晴看一看似的,一多么徒劳而痛苦 的尝试啊!

“回答我,—再说一遍!”他专横地大声命令道 “你还想喝水吗,先生?杯子里的水让我泼掉了一半。”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 的(人名)作品《_________》 

(2)文段中“他”是“谁”?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双目失明?随后“我”做出了一个什么决 定?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对于校园暴力,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预防机制,也是根本手段,②通过学校的 法治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使校园暴力逐步减少,③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 常的是非观、价值观、法治观,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法治意识为出发点,④真正把 学生培养成具备健康观念的人。

(1)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同学们的注视下,他顿时满脸通红,如坐针毡。

B. 在学校的拔河比赛中,我班同学一鼓作气,勇夺第一。

C. 当年解放军作战胜利归来,老百姓总是箪食壶浆表示欢迎

D. 李老师对待工作吹毛求疵,哪怕是极小的事情也要认真对待。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竟然    砂纸    祷(qí)    滑(jī)

B. 蓬篱    竹竿    样(mó)    恐(hè)

C. 恻隐    端样    号(chuō)  羞(qiè)

D. 枯燥    陷阱    吸(yǔn)   泥(nìng)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3)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诗经·秦风》)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发布诏书,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受“下赏”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道写作。

(1)命题作文:有一种记忆叫温暖

(2)材料作文:

历练对人生是何等的重要。有的人身心承受住了"凤凰涅槃"般的历练,他便走向了成功;有的人无法承受,便败下阵来;而更多的人,承受住了一时的历练,也获得了一点成功,但此后便躺到了舒服的安乐窝里一劳永逸,就此沉沦下去。

生命的高度是由历练打造的,只有历练不止,我们生命的殿堂才能永远金碧辉煌!

请根据以上材料或叙写经历、见闻,或谈谈自己的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要求:⑴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⑵字迹清楚,卷面整洁;(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散文阅读

一颗糖,一世暖

小时候,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和小伙伴们围在一起,从攥紧的手心里取出一颗糖,小心翼翼地撕开糖纸,慢慢地将糖放进口中,瞬间,那甜便可以蔓延开来,在稚嫩的脸上妖娆绽放。

②每每此时,小颜只是远远地望着我们,不肯靠近,却也不舍得离开。直到他的母亲恶狠狠地喊着他的名字,小颜才恋恋不舍地拿起镰刀,迈开细长的双腿到后山去割猪草。小颜的母亲从来没有给他买过一颗糖,甚至有时连饭都不给他吃。

③有次放学,我和小颜结伴回家。我从兜里掏出一颗糖,即将入口的时候,却在眼角的余光中留意到了小颜眼神中的渴望,我轻轻咬下半块糖,把剩下的半块递给小颜。小颜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亮晶晶的光,满脸的天真和烂漫。

④也许是因为半块糖的缘故,小颜和我成了最好的伙伴。小颜长得瘦弱,又总是沉默不语,便时有调皮的同学欺负他。可无论同学们如何欺负,小颜总是默默承受。然而有一次,小颜却和别人打了起来。高年级的同学知道我口袋里有糖,就把我堵在回家的路上。“放她走!”一直沉默的小颜突然开口道。那些同学根本没有把小颜放在眼里,便和他扭打起来。平时看似柔弱的小颜此时却爆发出了超强的力量,他像一只发怒的豹子,闪转腾挪,火焰般的气势震慑住了他们,他们最终落荒而逃。

⑤而在家里,小颜永远都是逆来顺受的样子,无论母亲如何打骂。后来小颜考上外地的大学,才结束了不堪回首的时光。我们都替小颜庆幸,觉得在苦难里浸泡的他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小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毕竟,这里没有任何让他留恋的东西。

⑥没想到,毕业之后的小颜竟然回来了!他放弃了外面条件优厚的工作,毅然回到了家乡。在工作之余,小颜悉心侍奉在瘫痪的母亲床前,给她做各种好吃的饭菜,给她换上新衣服,推着她在阳光晴好的小路上散步。仿佛幼时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在他面前的是视他如宝的亲生母亲。

⑦坐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我问出了一直以来的疑惑:“你从来没有恨过你的继母吗?”小颜轻轻地笑了:“没有,从来没有。其实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和爸爸重新拥有了完整的家,而且她始终坚持没有让我辍学。就像你当初给我的半块糖,那份甜,氤氲了我的整个童年。在生活里,她也给了我一颗糖,那一点点甜,化作了温暖我一辈子的暖。”

⑧突然想起小时候吃糖的情景,我们把糖含在嘴里,就那么任糖在嘴里慢慢融化,直至渗透到身体里的每一个角落。多年以后,我们甚至回忆不起糖的味道,但只要看到当年珍藏的糖纸,那些甜蜜的点滴便会卷土重来,暖暖的,将我们包围。原来,当年的一颗糖,早已铭刻在我们的身体里,化作了映亮一世的暖。

1.梳理②~⑦ 段内容,仿照示例,补充概括文章写了“小颜”的哪几件事。

____ →轻咬半糖,开心感激→ ____ →考上大学,庆幸感叹→ ______

2.文章以“一颗糖,一世暖”为题有何妙处?

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他像一只发怒的豹子,闪转腾挪,火焰般的气势震慑住了他们,他们最终落荒而逃。

4.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简要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议论文阅读

“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事业发达,步步高升”也是人们之间喜用的相互祝福语。正常的人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都是希望“升”的,希望升职务、升地位、升薪水、升能力、升品质、升影响,一句话,希望与“升”有缘。同“升”结伴,不断地超越过去,最好是“升”得超越他人,“升”得出类拔萃,备受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②然而,不是想“升”就可以“升”的,更不会毫无条件地拔地而起、扶摇直“升”。“升”需要深入、深耕、深造,需要深学、深探、深究,需要养成“深”的功夫、“深”的习惯、“深”的品质和“深”的作风。

③只有“升”的想法没有“深”的行动,“升”的想法只会是空中楼阁;虽有“深”的行动但“深”得不实不透,“升”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只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生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向往成为博学之才,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却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学问是永远不会沾边的。盼望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干起活来怕苦怕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点到为止,生活能够原地踏步就是一种万幸。一句话,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没有坚守,没有沉得住气的定力,没有俯下身子扎进去的深度实践,“升”的期待只会是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

④“升”的愿望一旦和“深”的表现结为连理,“升”的景况不是“旭日东升”,也是“冉冉升腾”。

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便“凿壁偷光”,借着隔壁邻舍墙缝中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学有所成,被封郎中,迁博士。            那些声名远播的成功人士,无不是拥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深挖细究的“深”劲头,拥有不弄清楚、不搞明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清香需要磨砺和苦寒才能换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到了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出的神话。这些名言俗语,实际上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升”与“深”的关系。

⑥“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 “深”得越下,方可“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升”是“深”的结果与景象,“深”是“升”的前提与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基实才能托起高楼,只有“深”得扎实,才有高高“升”起的可喜局面。这就是“升”与“深”的辩证法。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为第四段的空缺处添加一个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懂得“深”与“升”的辩证关系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

 

说明文阅读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中国汽车拥有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三段加点的词“预计”能否删除?为什么?

4.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参考美国、日本等“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提三条能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链接材料: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提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美国、日本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文言文阅读

【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之,举茂才,四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乙】张堪,南阳宛人也。世祖徽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民耕种,以致殷富。

帝尝召见诸郡计历,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_______

⑵四荆州刺史________

民耕种________

⑷其仁以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画一处)

⑴ 暮 夜 无 知 者                     ⑵ 渔 阳 太 守 张 堪 昔 在 蜀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例:已而细柳营

A.     B. 以此遗    C. 堪闻之    D. 而堪去职

5.对甲乙两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现在常说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B. 甲文通过“暮夜拒金”“拒‘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子孙开办产业”的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而乙文则通过“献计获胜”“败敌富民”等事件来表现人物品质

C. 甲乙两文都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并着重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来凸显人物的特征。

D.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这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在金钱方面的表现却可圈可点,这种高风亮节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6.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综合实践。

蓝鲸,是一款俄罗斯死亡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在10至14岁之间。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已有130俄罗斯青少年因此自杀。这款游戏借由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引起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多地公安网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相关提示,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

(1)阅读材料后,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九(一)班决定就此开展一次“拒绝游戏,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拟一段开场白 。(要求不少于4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的朋友沉溺于“蓝鲸游戏”,你将怎样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