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 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 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 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 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里的“艺术家们”

A. 注重人物真实刻画

B. 追求微妙色彩变化

C. 表现手法比较抽象

D. 追求神韵意趣结合

 

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 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 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 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 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A. 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C. 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

D. 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

A. 君主立宪的主张

B. 自由平等的学说

C. 社会契约的理念

D. 议会至上的特点

 

新教徒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从通过理解自然发现上帝揭示给他们意图的职责,这好比他们身负通过阅读经文获取上帝意愿的知识的职责。”这说明新教伦理:

A. 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B. 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 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D. 促进了新兴君主国的形成

 

“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社会政治建构的独创,他把理想国家的实现寄托在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柏拉图的这一主张旨在强调:

A. 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B. 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C. 将一切教育赋予政治意义

D. 人的品性是良好政治的基础

 

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A. 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 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

C. 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 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B.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C.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D.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这一学说

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

B说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

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

 

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A. 道家放弃了无为主张

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但汉唐儒家崇奉的是《诗》、《书》等“五经”,《论语》并不在其中,直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汉唐儒学与孔子思想背离

B. 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僵化

C. 现实需要借助于儒学原典

D. 理学已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 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 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 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 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 老子的“无为”思想

B. 墨子的“非攻”思想

C. 荀子的“王道”思想

D. 孟子的“仁政”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

——捕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兢业工程及启示》

材料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恒等于需求。”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已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摘编自张建刚《凯思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能成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由道家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儒家“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才能把这种道德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这种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最好的例子就表现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上。……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三在东西方文化中,“内圣外王”与“哲学王”是两个绕不开的概念。二者发轫早,源流长,影响深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念。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这一乌托邦愿景,影响一代又一代西方思想家……谁可以“内圣外王”,谁能成为“哲学王”?柏拉图将除去哲人、知识阶层以外的阶级排除在权利中心以外,认为“哲人”是少有的,只有具有伟器的人方可为之,毫无疑问,这是精英主义。由精英统治“庸众”。东方则不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不仅告诉你可以成为智慧人,而且告诉你方法,比如慎独修身。所以东方无所谓精英,只有士大夫,不是坐而论道脱离群众,而是引导群众,发智明德,使努力向学,大家一齐动手,最终天下大同……

——摘编自《联合参谋学院》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表现“内圣外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圣外王”思想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内圣外王”思想与“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并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1947年,美国商务部长哈里曼声称:“美国不可能独享繁荣和自由,当其他地区的人们看不到希望、被迫屈服于独裁统治时,美国也将最终失去自由。”此言论意在

A. 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B. 巩固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C. 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

D. 推动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

 

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A.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B.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

C. 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D.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

 

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人国际联盟。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

A. 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B. 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C.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D. 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

 

18世纪的英国,经过国王和议会授予公司特许组建了垄断公司……19世纪中叶以后,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19世纪中期后,不仅英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1904年美国有托拉斯318个,它们存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其中有26个托拉斯控制本行业生产的80%以上。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D.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

 

英国冒险家威廉·丹皮尔(1651-1715年)关于《环球航行》的书,激发了笛福创作出《魯宾逊漂流记》和斯威夫特创作出《格列弗游记》这说明

A. 地理大发现推动当时的文艺创作

B. 浪漫主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C. 文学作品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D. 启蒙运动激发了人们的探险精神

 

下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B. 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 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D.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可见两者

A. 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B. 都提倡“认识你自己”

C. 都以“人事”为哲学对象

D. 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

 

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均进行抽签选举。这种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A. 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 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

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