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初,陈云在一次会议上说:“去年的经济建设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些缺点错误,表现在财政和信贷方面是支出过多。如果冒进了,会出现经济混乱;如果保守了,则会妨碍建设应有的速度。但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陈云讲话的主要意图是

A. 调整发展模式重视市场关系

B. 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模

C. 反对保守落后注重发展效率

D. 调动各种因素强调高速发展

 

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

A.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 洋务派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的影响

C. “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 官绅阶层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

A. 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

B. 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

C. 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D. 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束缚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

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A. 抗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B. 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D. 抗战期间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下表反映了1913年和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的变化,据表可知这一阶段中国

类别

进口(%)

出口(%)

1913年

1936年

变化净比

1913年

1936年

变化净比

原料

5.3

13.4

+8.1

29.1

35.8

+6.7

制成品(包括半制成品)品)

67.1

66.5

-0.6

50.9

39.5

-11.4

 

 

A. 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B. 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

C.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

D. 国际市场得以拓展

 

《上海县志》记载了同光时期一个独资经营五金铺的商人朱佩珍:“起家徒手,无所资藉,徒以重然诺,审取与,为士大夫所爱重。东西各国人士来此经商或旅游者,闻其名,争结纳焉。”此记载可以用来佐证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近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变化

C. 买办阶级的形成

D. 上海近代工商业已经起步

 

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A. 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 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C. 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

D. 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

 

黄宗羲从万民忧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君权,认为如果君主背离了兴利除害职责的话,那些恨其君如“寇仇”、视其君为“独夫”的“天下之人”就可以起来推翻暴政。据此可知黄宗羲

A. 主张废除君主制度

B. 推崇西方民主政治

C. 深化了传统民本思想

D. 改变了儒学的本质

 

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A. 逐渐趋于民主科学

B. 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

C. 不再受到皇权干扰

D. 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

 

朱元璋即位之初,“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这一变化

A. 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

B. 表明私铸法令被严格执行

C. 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

D. 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

 

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

A. 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B. 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

C. 与市场联系紧密

D. 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以一贯三,上通天,下彻地,中理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

A. 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

B. 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

C. 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 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 突出人的作用

B. 强化神权色彩

C. 注重道德治理

D. 依赖血缘纽带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新疆。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则认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而且从战略意义上考虑:“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1875年5月,清廷命左宗棠统兵出征。收复新疆后,左宗棠下令“抚辑流亡,修葺城堡”;“战争余暇,即令士卒持锄犁开渠引水,屯田垦荒,以充军粮”;“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和郡县”。下令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刊印《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籍,传播中原儒家文化。

——摘编自《左文襄公全集》、《新疆图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左宗棠实施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

A. 小农经济形成    B. 工商食官出现

C. 中央集权加强    D. 江南得到开发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这说明《诗经》

A. 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 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 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影响大

D. 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