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

A. 百团大战

B. 淞沪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徐州会战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纪念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C. 南京大屠杀等死难者

D. 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 鸦片战争期间    B.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D. 义和团运动期间

 

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   

A.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

D.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运往内地时,免收内地税,美国提出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 日本和美国只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B. 提高中国的关税税率

C.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D. 列强保障中国的关税收入

 

台湾人民痛心疾首“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占领北京后,连日烧杀抢掠,北京城一时成为强盗肆虐的世界。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大量珍宝,成为侵略者的囊中之物。”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中发生的事?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A. 林则徐

B. 洪秀全

C. 杨秀清

D. 邓世昌

 

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下列各项为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 颁布推恩令

B. 设置节度使

C. 增设三司使

D. 实行行省制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子语类》这一记载说的是

A. 皇帝制

B. 三公九卿制

C. 丞相制

D. 三省六部制

 

故宫,顾名思义就是过去的皇宫。皇宫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住所,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那么皇帝这一称呼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从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枢密使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封建论》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地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职责为执行…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如何体现“民主政治”?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2)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 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1688年,英国发生宫廷政变,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英国人赋予这次政变以“光荣革命”之名,予以高度肯定,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以不流血的方式达到革命的目的

B. 建立起对王权的法律约束

C.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 使国王居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的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进。这一规定

A.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意在调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D.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材料反映了( )

A. 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治的工具

C. 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D. 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 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 是一部成文法典

C. 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 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是雅典政治的本质特征。从职能和地位看,古希腊设置的国家机构中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A. “民众法庭”

B. “公民大会”

C. “十将军委员会”

D. “五百人议事会”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它

A、使案件的审理有法可依B、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C、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特权D、是由平民代表制定的法律

 

《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 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C. 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 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

 

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B. 公民政治,政体多样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通过海外殖民扩展领土范围

 

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 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 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 从分封制到郡国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