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

A.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为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C.为了保护私有财产

D.为了扩大帝国的势力

 

《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该法典

A.形成重证据的传统

B.包罗广泛涵盖细致

C.已经具有契约思想

D.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公元前449年,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板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①有一些习惯法②是成文法③是公民法④是万民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C.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充分发展,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D.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当代学者顾准说:“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雅典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的条件是

A.城邦人口相对集中,互相比较熟悉

B.城邦公民不从事劳动,闲暇时间多

C.城邦人口较少,而且公民数量更少

D.城邦政务简单,人人都有能力管理

 

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科举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世袭制

 

在出土的秦代砖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在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

B.君主控制用人权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实现了选贤任能

 

周初分封而建的晋国,在春秋晚期曾发生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观察下图,晋国位于

A.①

B.

C.

D.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嬴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指

A.分封制、郡县制

B.宗法制、郡县制

C.分封制、行省制

D.郡县制、行省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禹锡772—842年,中唐时期出色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唐顺宗永贞年间,刘禹锡与柳宗元、王叔文等一起发起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主要目的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谪为抚州刺史达20余年。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等职。

在唐代被贬诗人中,刘禹锡是历时最长而且不沉沦绝望的一位强者,他通过诗文创作来坚持政治理想,保持高洁情操。即使在逆境、老境中他也不沉沦、颓伤,这种风骨来自他傲岸不屈和乐观奋发的精神。他在诗中树立了正道直行、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给后代文人以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当他们在仕途道路上受到挫折而又不甘沉沦屈服的时候,他们往往以刘禹锡作为精神支柱,自称是“刘郎”或“前度刘郎”来安慰自己、勉励自己。

——摘编自白茹《永贞革新与刘禹锡的诗歌创作》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禹的人格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的人格精形成的历史背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国虽布了参加第一次长界大战,但并没有真王派出军队参战。真卷入战争的中14万中国劳,协约国称为劳工旅”。

在欧战场上以英法为协约国在德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2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宜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07年朝廷成立修订法律馆,由沈家本、伍廷芳任修律大臣,并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冈田朝太郎、松冈义正帮助修律。在修律过程中,西方法律文献被纷纷翻译过来,成为拟定新法律的重要蓝本。并且清末修律大抵上按照西方法制的模式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进行结构性改造。到晚清政权垮台前,已经基本上移植了西方大陆法系的结构框架,形成了以《钦定宪法大纲》、《重大信条十九条》、《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钦定大清商律》以及刑事、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为骨干的系统的成文法体系。

——摘编自朱勇《清末新政:一场真正的法律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修律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提取两則关新中成立以来人流动的并结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求:信息合理、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学大不是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比例通过科做官的不少……历元、明两朝,理学逐失去朱熹《注》成为学人取得功名列的敲门砖。种思呆滞局由于明代的交替而引起学人们的思考。由明到清这样的“变局应当由谁来责?以想文化有什么误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儒、道和其他学派应如何评价?应怎样估量佛教的传入等等重要思想理论问题,让人不得不去研究、思考,并提出应有的答

——摘编自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

基于历史,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家兴旺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我们的先人不仅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理而且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创造了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的累累硕果。……立足当代,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科技成就,但也正视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客观现实,力倡创新发展。

——2016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思想的三个支撑点

1根抿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与明淸之际进步思在思想主张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思想创新在中国现代史不领域中的成及其10

 

经济学家厉以宁说:“1929年以前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作‘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1929年以后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作‘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那么,同理______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横线处

A1956年

B.1978年

C.1992年

D.2001年

 

某经济学家制作下面的统计以说明中业经济的发展,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农收投入与农增长

B.制变革与农增长

C.场经济与农增长

D.对外放与农增长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新局面。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当时

A国家着手调整原有工业布局

B.“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C.国家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

D.“左”倾错误进一步蔓延

 

1960年,3万余名河南林县人打着“劈开太行山,势把山河重安排”的旗号,历经十年,开凿出被西方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困境。这反映出

A“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B.水利建设的“浮夸风”现象严重

C.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D.中国经济建设成果引起西方关注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同旧社会比较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长条件,和过去根本不同了,好得多了。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A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B.有利于“双百方针”政策的实行

C.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D.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55年国与印尼签署了两国关于双重国籍的条约》,条约规定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条约

A为新中参加万会议扫清了障碍

B.打破了美的外交孤立

C.了中侨利益的保护

D.和平五项原则的运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