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大批失业和挨饿的工人陷入绝望的地步,以致发生公开的暴动……数以千计的人群涌到赛克斯公司的工厂,冲进室内,捣毁了所有的织布机……同样在普雷斯敦、罗契台尔也发生了类似的捣毁织布机的风潮。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恩格斯空前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的无产阶级是能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他们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了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恩格斯的关于英国工人的阶级状况的一书的基本思想。

——列宁《佛里德里斯·恩格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圣西门等人与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2)材料三谈到的工人运动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工人运动有何区别?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D.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马克思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巴黎公社(  )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B.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政治历史舞台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建立国民自卫军

B.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1871年4月17日马克思在致路·顾格曼的信中写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由于巴黎人的斗争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阶段”是指(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D.无产阶级夺权并建立政权阶段

 

晚清时期一个中国驻外使节在日记中写道:“昨夜叛勇已入巴黎约千万人哗言鼓噪声言将吏、兵二部大僚并民勇将军、巴黎提督、按察司皆改用其党。各官畏惧皆避往凡洒(凡尔赛)等处巴黎遂无主矣”。这则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和会              B.普法战争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1851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A.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恩格斯说:“我们绝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想创立科学理论

B.只想创立科学理论

C.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

D.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界认同

 

他们相信人人平等希望在生产过程中用合作代替竞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是卡尔·马克思的追随者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是指(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B.启蒙思想家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中国的新文化人士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有些“思想家”热衷于在头脑中用理性构想未来社会,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和对未来世界的展望,都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规律的非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充满浪漫主义的良好愿望和主观臆想。下列人物不属于这些“思想家”的是(  )

A.傅立叶              B.孟德斯鸠

C.圣西门               D.欧文

 

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验证了《共产党宣言》中哪项主张的正确性(  )

A.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统一的革命政党来领导革命

B.无产阶级应当建立本阶级的政权

C.无产阶级应该进行暴力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进

 

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

A.第一国际             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它(  )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主张(  )

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无产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与傅立叶、欧文并称为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

A.凯恩斯                  B.马歇尔

C.亚当·斯密             D.圣西门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在日本则被称为“日中战争”。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研究者的史学观和立足点不同

B.立足点或对始发时间的看法不同

C.近代化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使然

D.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差异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总结部队工作经验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三大纪律内容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由此可见新式军队与旧军队的根本区别是(  )

A.代表工农利益             B.战斗力强

C.服从指挥                 D.注重战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过程简表

时间

事件

5月4日

北京学生3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军警镇压,捕去学生32人

5月7日

天津、济南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5月8日

北京政府再次颁布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

5月9日

南京、无锡等地及巴黎华人开国耻纪念大会。苏州、嘉兴等地发生学生游行。武汉学商两界集会商议支持北京五四运动的办法

5月25日

北京政府严令制止散发传单、集众游行、演讲

6月3日

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被捕170余人;4日又被捕700余人

6月5日

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10日徐世昌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人辞职

6月28日

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节选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材料二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1913—1919》

材料三   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以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的历史事实并归纳其性质。

(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并说说你对“因势利导”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四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材料五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

请回答:

(1)椐材料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2)椐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哪一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

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919年的五四运动犹如沉沉黑夜中的一声春雷以前所未有的不妥协精神给人以振奋和鼓舞使中国的历史迈进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新”在(  )

A.广泛传播民主科学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领导力量发生根本变化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旋昂,誓与列强征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罗者千夫莽”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申报》曾报道:1919年6月北京某机关接到里昂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动。日本代表尤为惊异之邑云云观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该材料说明(  )

A.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B.我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C.中国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

D.我国代表受到了国内群众运动的影响

 

“这个运动由学生掀起是自动的没有人指使也没有人操纵只是爱国的热情表现。所以等到学生运动扩展而为商人罢市由北京而及于上海这运动的目标初步达成之后这运动也就消歇下去了。但是影响所及学生们醒起来了五四运动一变而为新文化运动。”(梁实秋《我参加了五四运动》)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五四运动(  )

A.在共产党领导下学生运动日益扩展

B.中心最初在北京

C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图)。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通知

亲爱的先生:

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

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习。

校长:L.H.泰纳(Turner)

A.经济困难学业难继

B.民族工业发展吸引劳动力

C.“八一三事变”的影响

D.学生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五四精神反映了五四运动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的首要任务是(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成就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