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和V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A.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C.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D.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有史学家认为:“1502年,葡萄牙舰队封锁了红海和波斯湾,他们迫使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所有贸易都必须使用这条由他们控制的航路。……奥斯曼帝国为了保护传统商路的利益,夺取了红海的控制权,但是未能在阿拉伯海战胜葡萄牙人。”下列观点中符合材料的是    

A.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东西方商路      B. 葡萄牙用武力控制了传统商路

C.新航路的开辟有力冲击了传统商路      D.欧洲的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农耕技术革命性发展推动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③重农政策是这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④人地矛盾增加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④        B.③④         C.④②         D.②③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宋代行业组织曾一度空前发展。在“行”的数目上,曾发展到440行。如北宋后期的开封城内,有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属160种行业。这些行业组织的发展    

A.反映商业环境的变动                    B.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扭转了北方经济颓势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   )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    

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A. 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 诸侯权力不断地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的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②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

A.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B.君臣之间等级森严

C.纺织技术水平甚           D.中央集权由盛而衰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者。”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者。”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其他大臣追求权力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明太祖惩治贪官的需要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

A.枢密院             B.中书省

C.三司                D.内阁

 

《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一现象发生在(  )

A.西汉末年             B.南北朝时期

C.唐朝后期            D.北宋中期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

 

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待丞相方面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

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强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

A.行政管理             B.访贫问苦

C.监察官吏             D.缉捕侦查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