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某次会议与会各党派代表人数统计表,这次会议是

政党

国民党代表

共产党

民主同盟

青年党

无党派人士

合计

代表人数

8

7

9

5

9

38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力量,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抵抗,这支军队应属于

A.国民革命军                B.八路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A.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D.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重大转折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的“这个运动”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B.扭转了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C.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产物

D.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开始指的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国民革命运动                D.抗日战争

 

五四运动具有辛亥革命时期不具备的条件,一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产业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将继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的工商业阶层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据此推断五四运动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B.无产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清末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一战创造了宽松的国际环境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曾阻止起义的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这说明

A.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完全缺乏组织准备

B.黎元洪在外省和外国都有极大影响

C.旧军官和立宪派投机革命并窃取了大权

D.起义者希望借助黎元洪的声望推进革命

 

“非变西法不能化中国仇视外国之见,不能化各国仇视朝廷之见”,“变法则事事开通,各国商务必然日加畅旺”。上述言论表明,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目的之一是

A.缓和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    B.争取得到立宪派的支持

C.抵制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D.赢得列强对清廷的支持

 

有人将面漫画中逃跑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漫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列强获得的侵华权益是

满分5 manfen5.com

A.西方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

B.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华战略要地

C.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

D.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一张义和团的告示说:“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B.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C.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D.因八国联军侵华而起

 

19世纪中叶的几十年内,“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等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

A.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国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行、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反映了清政府

A.不在乎财政收入的多少            B.竭力维持华夷之间的藩篱

C.对西方侵略者完全屈服            D.不顾国家主权与尊严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体现出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B.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D.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这场彻底的革命)必然使旧制度所包含的坏东西和好东西同归于尽。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作者在这里反思了

A.革命的彻底性所带来的弊端             B.不同时期自由所依赖的条件

C.美国革命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D.优良制度所具有的永恒价值

 

在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能                    B.避免少数人的暴政

C.用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实现与众议院的制衡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时,汉密尔顿上校代表人口21.1万的纽约州提议:“全国议会的席位,应该按照自由居民的人数,在各邦之间实行比例分配。”乔治·里德代表人口最少的德拉瓦州(4.1万人口)提议:“不得同意改变每邦一票的平等表决原则。”其博弈的结果是美国确立了

A.联邦制                B.总统制共和制

C.三权分立              D.两院制议会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

A.美国总统不受国会制约           B.美国总统不受内阁制约

C.英国首相不受议会制约           D.英国首相不受内阁制约

 

英国的某项改革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同时取消了56个人口不到2000 人的“衰败选区”以及这些选区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将32个小的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1 名。对143个代表名额重新作了调整。增加了……曼彻斯特、伯明翰、里兹等的代表名额。这反映出英国

A.代议制民主政治开始确立          B.议会开始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C.无产阶级获得参加政权的机会      D.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变动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表明罗马法

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平民利益

C.袒护贵族特权           D.体现政治民主

 

有文章针对苏格拉底被处死的事件指出,“古代雅典司法脱离了其本来应该独立而超然的地位,而为大众的情绪和喜好等非理性因素所左右”。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B.雅典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C.直接民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D.雅典是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A.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B.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因满人官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D.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

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         B.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

C.中央官员贪污腐化行为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材料反映出江革“迁谏议大夫”主要是因为其

A.为儒家弟子                     B.德才兼备

C.行为符合当时的选官标准          D.荫袭父职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主要表明

A.当时的政治决策出现民主化趋势            B.三省体制也存在着一定弊端

C.六部分工明细、组织严密                  D.当时皇帝大权已经旁落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