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6届(2011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 500排名中,由国防科技大学发明的“天河一号”,其峰值性能和实测性能两项指标双双超越美国的“美洲虎”(Jaguar)系统,位列世界第一,实现了“天河一号”从亚洲第一向世界第一的重大跨越。这反映出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B.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计算机性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某时期新华社通告:北京大学自称在半个月内完成680项科研项目,超过了过去三年科研项目的总和,其中100多项是尖端技术,有5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实施极大地激发科研热情   B.“左”倾错误波及到了科研领域

C.“文革”动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改革开放推动了科学的春天到来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租佃暂行条例》19条,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结构         B.以法律确认农民土地所有权

C.改造乡村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生产发展

 

傅斯年评价某时期的思想时说:“中国人的思想到了这时期,已经把‘孔子及真理’一条信条摇动了,已经临于绝境,必须有急转直下的趋向了。”“这时期”指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观察下面嘉庆、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区家庭规模户均人口比较表(部分)。

 

时间          省区

直隶

山东

山西

浙江

江西

嘉庆二十五年(1820

567

691

683

608

573

宣统三年(1911

515

549

482

425

494

关于表1中变化的主要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

C.国家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           D.近代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播

 

元仁宗1313年下诏:“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

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元仁宗此举意在

A.控制天下学人的思想               B.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

C.塑造标准化考试制度               D.选拔真正的文艺人才

 

唐长孺说:“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土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这句话不能反映出

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B.皇权承认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C.士族成为魏晋君主专制制度的威胁   D.士族与九品中正制是相伴而生的

 

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

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锷是一个传奇。少年时代的“神童”,留学东瀛时的“士官三杰”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国葬第一人”的殊荣……短短的34个春秋,他的人生一路辉煌。他的人生走向与中国的命运同一,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尊严、复兴紧紧连接在一起。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进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190010月写下《杂感十首》:其中有云:“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30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11,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这时,他年仅29岁。

民国成立后,他认为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今后的问题应该是巩固这个新建的民国,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当袁世凯同孙中山就建都地点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他通电支持袁的主张,要求早定大计,建都北京。

1913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背景,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1915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19抵达昆明,他与唐继尧等人于1225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8月,经上海区日本治病,118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锷人生历程的转变轨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锷的主要贡献及高尚品格形成的原因。(7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现代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近代以来,欧美地区相继建立起民族国家。但是,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就意味着自己的衰落,因此竭力削弱他国……制造所谓的“邻国的威胁”,把本国打扮成“受害者”,煽动本国人民仇恨邻国……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的外交政策,走上了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并概括“一战”的特点。(9分)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6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抗日根据地内建立政权的问题上,必须确定这种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应该是: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只有汉奸和反共分子才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政权……在抗日统一战线政权中,对于共产党员以外的人员,应该不问他们有无党派关系及属于何种党派……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男女、信仰和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然后陈请国民政府加委。其组织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真正的汉奸和反对派,保护抗日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为基本出发点。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  (解放区)建立了真正表达民意的人民代表机关----边区参议会。它不仅是包括边区各党各派和各阶级阶层全体人民的民意代表机关,也是边区人民管理自己事物的最高权力机关,即参议会对各级政府委员及行政首长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对政府工作有审议、监督、弹劾与咨询之权,在参议会召开期间,有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和通过有关法律、法令、条例、预算、决算,审查和通过有关提案的职权。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1)概括材料一中抗日根据地在民主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6分)

2)两则材料中民主措施有何重要作用?这实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土司制度。土司管理各该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常到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日“玷刀钱”。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

——摘自《清朝鄂尔泰》

材料二  清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9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中国

日本

相差年数

事项

事项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7

5

0

2

10

5

4

26

21

29

25

30

25

37

25

40

39

64

58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并且在中央地方设置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 “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材料二  到了近代,巡警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巡警体制主管的户口登记非常严密,户口登记内容包括户数、口数以及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但晚清政府的灭亡,《户籍法》随之搁浅。

北洋时期,政府将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制度相结合,制定并颁布了《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1915年)、《县治户口编查规则》(1915年)、《京兆各属户口编查单行细则》(1916年)等条例。

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户籍及人事登记的法律制度,于1931年正式颁布了《户籍法》。但由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户籍法》在国统区被《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1932年)、《保甲条例》(1937年)、《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1941年)所代替。《户籍法》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很好实施。

——以上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原因(10分)

 

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为仁”,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够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象神一样生活。”这说明两位先哲都

A.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B.要求制定完善法律

C.追求社会民主平等                  D.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

 

1973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而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这意味着

A.固定汇率制度垮台,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崩溃

B.“本金位制”垮台,最终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C.西欧经济实力增强,开始与美国分庭抗礼

D.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结束后,丘吉尔把一项举措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这一举措

A.表明美国开始放弃与苏联合作的政策,向共产主义进行反击

B.使战后世界出现了两大对立的经济体系

C.最初也想以此计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

D.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

 

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能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用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避免少数人的暴政

 

“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法制,无论实在实体或者程序方面都未超过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这说明罗马法

A.涵盖了现代法制的基本内容           B.包含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C.设定了所有权的全部可能性           D.适用范围限于私有制高度发达的社会

 

“那时候,人民对待粮票的态度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谁家的孩子上粮店买米,丢失了钱可能还不要紧,但若是把粮票给丢了,那就是不可饶恕之‘罪’。”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粮票取代钱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B.粮票是人们进行购物的主要凭证

C.粮食匮乏,必须凭票进行计划供应    D.粮票被赋予一种浓厚的政治色彩

 

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致蒋委员长电》中承诺:“中共中央一本过去主张,愿以至诚拥护我民族领袖,拥护三民主义。”上述材料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不再照搬苏联的经验

C.开始转变对国民党的认识            D.极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陈述:“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下列各项与该思想家所属政治派别主张相符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则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C.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D.有民权之用,故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明朝泰州学派的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匠心独具的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公愚妇”都“能知能行”,“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恰当的是

A.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人民性

B.取孔孟之道,而舍宋明理学

C.李贽将其发展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是对“致良知”的继承与发展

 

有学者认为,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该学者将后一阶段开端定于北宋,其依据是

A.娱乐场所“瓦肆”和纸币“交子”出现

B.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的制度的完善

C.以街巷结构为基础的街市制度的形成

D.都城规模远超过汉唐,人口突破百万

 

《后汉书》记载:“马严,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由此可见,马严

A.掌公卿章奏,纠察百官,权力颇重    B.职权上属于地方官员,与刺史互补

C.其官位在东汉位列三公,位高权重    D.其监察职权能左右皇帝的决策大权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冀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约一个卖国贼。

——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9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624: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杭的最前沿。

1961813:民主德国决定封锁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迭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119下午6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请回答:

l)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6分)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9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切真正的民主制之下,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凡是需要专门才能的地方,例如军事职务,就应该由选举来充任;而抽签则适宜于只需要有健全的理智、公正与廉洁就够了的地方,例如审判职务。……国家的扩大给予了公共权威的受托者更多的诱惑和滥用权力的办法;所以越是政府应该有力量来约束人民,则主权者这方面也就越应该有力量来约束政府。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没有考试,虽有奇才之士,具飞天的本领,我们亦无法可以晓得,正不知天下理没了多少的人材呢!因为没有考试的缘故,一班并不懂得政治的人,他也想去做官,弄得乌烟瘴气,人民怨恨。……五权宪法如一部大机器,直接民权又是机器的制扣。人民有了直接民权的选举权,尤必有罢官权,选之在民,罢之亦在民。

——孙中山《五权宪法草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如何理解“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的说法。(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官员选拔和制约方式上有何新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丰富的纵向信息粗横向信息。

表一  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表二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1913

1938

1973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阅读以上两个表格,至少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