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12分)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8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5分)

 

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A.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C.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D.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罗代尔强调的是

A.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可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美国的民主政冶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

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B.欧洲对华评价从主观到客观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B.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人人心

C.改造城邦政治的必要性

D.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它突出反映了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A.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        B.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

C.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分析:“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该战役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

C.该战役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该战役中我军取得重大胜利

 

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苟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从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                      B.分阶段逐步展开

C.直接参与国事                      D.保障人民的权利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

24081

15677

1021

26412

38740

1077

20213

51172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

A.土地兼并不可遏制                  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          D.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馋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高宗曾下诏实行……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所表十二事内容作用。(9分)

2你如何认识材料二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6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下表为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有关农村社会改革的材料

国家

                              改革措施

俄国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日本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称平民,实行 四民平等

根据表中材料,指出两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15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人口数

战国末年

估计2000万人

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

5959万人

三国(魏、蜀、吴)

767万人

晋太康元年(280年)

1616万人

隋开皇年间(隋初)

4450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4844万人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

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

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

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

合计已超过12亿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5883万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6054万人

清顺治八年(1651年)

1063万人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万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0148万人

道光十四年(1834年)

40100万人

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有位观察力敏锐名叫托马斯·梅多斯的西方人评论道:在所有已达到某种程度的文明的民族当中,中国人是最缺乏革命性,却又最富有反叛性的。……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后世界》

材料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当时中国所谓“静止的、落后的”社会因素。你怎样看待这种“静止、落后”中的“幸”与“不幸”?(12分)

2)参照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纵向和横向发展”是怎样统一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启示?(13分)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并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提供粮食,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粮食自给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相似之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允许外资参与本国经济活动         D.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有学者认为:“东德剧变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失调)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造成剧变。东德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不过是一个次要因素。”该学者的观点

A.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东德剧变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否定了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D.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到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           B.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

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           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

 

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商品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高达货价的80%。此举

①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②推动了民族工业更快的发展

③使官僚资本得以垄断国家经济        ④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的局面,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逐步加强 

C.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D.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明确提出:“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上述政治主张

A.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政治诉求         B.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C.还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D.要求打破工业资产阶级垄断政权的局面

 

“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该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征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召开期间,其常务委员会都会向公民大会提出陶片放逐提案。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或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离开城邦。材料说明古代雅典

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               B.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  

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D.民主制度科学完善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   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             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在芝加哥大学Haskell讲座的一场演说中,胡适毫不含糊地解释他所谓的“中国文艺复兴”的涵意:《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按:即《新潮》的英文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常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讲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文艺复兴与材料中“新运动”有何相似之处,并简要分析出现相似性的原因。(7分)

2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但每场争论之后的结果都造成“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逐渐褪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褪色的原因。5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