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并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使其可以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行动,这表明欧盟

A. 彻底摆脱了北约影响

B. 开启了“一体化”进程

C. 防务一体化正式启动

D. 仍然警惕“东方”威胁

 

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A. 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 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 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 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罗斯福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斯福最终根除了“暂时疾病”

B. “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销矛盾

C. “试验性疗法”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D. “试验性疗法”就是实行计划经济

 

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职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对国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 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 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 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 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A.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C. 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D. 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每天的口粮,所以对他们来说,即使当选了政府官员,也无法全心全意地从事公职。因为所有公职都是无偿的,当时为解决这一问题,鼓励人们参政,雅典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发放工资和津贴

D. 实行财产等级制

 

造成灾难的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那种浪漫主义的想法,以为把人民巧妙的组织起来,便能增加生产力,精神比经济因素对生产更有效力。基于这种认识,中共当时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发动“大跃进”运动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五”计划期间,针对“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与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的矛盾,毛泽东指出“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为此采取的解决措施是

A. 制定科学合理的路线方针

B.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D. 对国民经济实行战略调整

 

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人谈到政权性质时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促使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A.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B. 中共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 国民党的国内政策转变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分析下表数据可知1909—1918年武汉对外贸易入超表(单位:两)

A. 帝国主义在1914一1918年对武汉的贸易掠夺加剧

B. 1914—1918年武汉的入超趋势与同期全国入超的缓和趋势适值相同

C. 1914—1918年全国五年的年平均入超数与1909—1913年五年相比有所增加

D. 1914—1918年武汉五年的年平均入超数与1909—1913年五年相比有所减少

 

“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A. 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 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

C. 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

D.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A. 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 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 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 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下图是1894年和1913年我国国内机制棉布占全国棉布产量的比重情况。此情况说明

A. 机器棉织业成为主流

B. 传统棉织业仍占主导

C. 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D. 政府压制近代纺织业

 

(题文)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A. 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B. 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 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D.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A. 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B. 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

C. 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 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题文)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纷纷然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贩运贸易非常的繁荣

B. 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

C. 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

D. 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

 

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A.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 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题文)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 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

A. 铁犁牛耕始于商代

B. 文献史料真实可信

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

D. 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陈旭麓学术文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出现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思想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

(2)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历代都重视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出现了许多农学著作。下列不属于农学著作的是

A. 《汜胜之书》

B. 《农政全书》

C. 《齐民要术》

D. 《石氏星表》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下图甲骨刻辞,学者释读如下:“商王帝辛(纣)祭祀大甲,以西伯之事上告,用黍稷之类奉献,因而得到福佑。”从中可以得出

A. “西伯之事”应指牧野之战

B. 商代的黍稷种植已相当发达

C. 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D. 早期政治制度走向完备与成熟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的著作是

A. 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B.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C.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D.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京剧形成之初,本土文化的影响无疑占据了决定地位,并因而形成京剧内部的本土文化传统。然而,就文化背景而言,京剧史并非纯粹的本土固有文化传统的反映,其发展过程中受新文化影响的是(    )

A. 昆曲的士大夫文乐理念

B. 戏曲的教化意识

C. 市民阶层的休闲娱乐需要

D. 改革部分格律化、规范化的程式接近真实生活

 

美国学者M.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书中写道: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并不是非基督教徒。的确,人文主义者经常用纯粹世俗的方式来处理道德问题……他们对基督教会经院哲学琐碎的考证辩析和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给予了有力的抨击。据此,对人文主义者的正确理解是(     )

A.彻底摆脱与基督教会之间的联系

B.注重从现世和世俗的立场思考问题

C.对经院哲学批判局限于细枝末节 

D.要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新教会

 

(题文)下图为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本质上说明达·芬奇

A. 实现了当时那个时代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B. 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范围广阔而又登峰造极的成就

C. 把高度的科学观察、分析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结合在一起

D. 在艺术与科学领域都是新时代的巨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