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 殖民扩张的野心

B. 商业立国的理念

C. 资本输出的要求

D. 世界工厂的自信

 

(题文)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许与其它国家贸易,而且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且集中于塞维利亚港。这一规定

A. 保障了西班牙海外殖民优势

B. 意在限制资本原始积累

C. 有助于增加西班牙财政收入

D. 是西班牙衰弱的根源

 

美洲很多国家将10月12日命名为“哥伦布日”,并在这一天举行活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但在美国一些地区,如加州伯克利,这一天被称为“原住民日”。委内瑞拉从2002年开始把这个节日称作“原住民抵抗日”。这说明

A. 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 历史是非模糊莫辨

C. 不同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D. 观念冲突难以弥合

 

(题文)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 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 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

A. 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B. 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 对外贸易发达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下面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

地区

商税

户数

户均

北方

3633392贯

5676606

640文

南方

4114751贯

10893968

377文

全国

7748143贯

16570474

467文

 

 

A. 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 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

C. 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

D. 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

 

(题文)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A. 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B. 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C. 迁徙豪富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D. 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箱子上写着“NuclearWar”,用双手按住箱子的是表情惊恐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人,标题为“Letsgetalockforthisthing”。该漫画主旨所对应的历史背景是

A. 局部战争的激烈战况伤害了美苏利益

B. 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

C. 欧洲一体化成为美苏合作的历史契机

D. 超级大国争霸将世界置于核危险之中

 

1974年12月,欧洲九国首脑会议决定,将首脑会议定期化,后命名为“欧洲理事会”,作为共同体的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三次。1976年9月,共同体国家通过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了“欧洲议会”。“欧洲议会”的特点是

A. 在国际舞台上力争用一个声音说话

B. 对于成员国事务具有最后的决定权

C. 由各成员国议会临时委派代表组成

D. 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

A. 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 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 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 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 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B. 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C. “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D. “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题文)1960 3 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 3 月,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1966 6 月,戴高乐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 术合作协定。材料表明在 20 世纪 60 年代

A. 法国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 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C. 欧洲普遍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D. 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1951年,在美国操纵下,48个国家在旧金山签署了片面的对日媾和条约,至此,日本长达6年的被占领时期宣告结束。美国这一外交行为

A. 成为其在亚洲发动冷战的肇始

B. 建立了与日本的平等伙伴关系

C. 意在进一步推进日本民主改革

D. 受中国政局及朝鲜战争的影响

 

下列图表中,导致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

  美国驻台湾军队最高军官衔级

1972年

9 800

中将

1 1974~1975年

4 500

少将

1976年

2 200

准将

1977年

1 400

上校

 

 

A. 美国严格执行中美建交公报    B. 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

C. 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得到发展    D. 美国军事战略重点转移到欧洲

 

“几百年来,亚洲问题主要是在亚洲之外决定,这种倾向现在还存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后要忽视亚洲国家对它们自己或它们邻国的想法,将是不可能的。”尼赫鲁这番话的背景是

A. 印度实现了独立

B.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 万隆会议的召开

D. 不结盟运动的开始

 

1998年,在法国巴黎纪念《共产党宣言》发下表周年国际大会上,前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拉扎尔夫人动情地说道:“《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碳,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对拉扎尔夫人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

C. 《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D.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1941-1942年,中共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变化

A. 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

C. 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 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在抗战时期,除了抗日正规军、民兵、抗日自卫队之外,各根据地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等各种团体,形成了广泛、全面和便捷的敌情情报网,因而“关于敌情的消息,往往在敌人动身之前,就从厨子、担水的、还有在据点内的地下工作者那里得到了。”这表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B. 中共推行全面的抗战路线

C.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D. 抗日民主力量已空前壮大

 

据时人记载,武昌的政治口号之多,超于香烟广告之上,譬如“一切权力属于党”“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肃清反革命派”“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全城“几成一口号世界矣”。该记载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 武昌起义获得成功

B. 国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武汉

C. 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领导权

D. 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同时规定行政部门不对资政院负责,行政部门若有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这反映了

A. 清朝统治陷入危机

B. 君主立宪制已确立

C. 民主政治取得突破

D. 专制色彩依然浓厚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淫掠焚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史料选取不同

B. 史观运用不同

C. 内外时局不同

D. 社会性质不同

 

时间

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

1859年

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

1861年

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

 

 

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

A. 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

B. 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

C. 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

D. 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 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 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 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认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法革命所要解决的不同于美国革命的问题是

A.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

B. 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 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B. 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阶层的利益诉求

D. 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下表为不同年代英国主要经济部门的总收入(单位:万英镑)

 

农林牧渔

工矿建筑

商业运输

地产房租

1688

1930

990

560

250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这份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 议会改革的经济背景

B. 光荣革命的经济影响

C. 工业革命催生世界市场

D. 工业革命导致农业巨变

 

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

A. 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    B. 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

C. 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    D. 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