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 中国国际地持续下降

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 与清朝关系友好

B. 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 侵犯了中国领土

D.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

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

C. 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

D. 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分封制、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 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材料二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

材料三  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表明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

(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有学者提出统治者需顺天志”,新王朝建立时必须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这位学者是

A. 孔子    B. 韩非子    C. 董仲舒    D. 墨子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时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A. 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B. 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 “儒表法里,兼用黄老”的主流意识形态确立

D. 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董仲舒强调人君必须拥有“禁制”的权力,保持“能制”之势;并且君主要引导人们有所好恶,“然后可得而劝”,“然后可得而畏”,这样就“可得而制”。由此可知,董仲舒

A. 汲取法家思想的精华

B. 告诚统治者必须要实施仁政

C. 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 强调建立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 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宣帝下罪己诏)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材料反映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利于

A. 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

A.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念

C. 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D. 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

 

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  ④“三纲五常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子弟,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兴办

A. 加强了意识形态控制

B. 促使其他学派文化凋零

C. 实现了选官的公平化

D. 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汉书·儒林传》中写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 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B. 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

C. 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D. 研习儒学的士人阶层壮大

 

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 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疆化

C. 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 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据《汉书》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重教活动

A. 标志蜀中私家儒学教育的兴起

B. 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的发展

C. 体现了王国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D.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全球化2.0相比全球化3.0阶段在推动力方面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6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  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下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

A. 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

C. 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D.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

 

2016年5月英国公投脱欧,12月4日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总理伦齐辞职,或将引发脱欧公投;此外,欧盟成员国中还有民意汹汹的脱欧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A. 欧盟正逐步走向解体

B. 欧盟一体化模式失败

C. 区域集团化发展遇阻

D. 区域集团化偏离轨道

 

西方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的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对以上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欧洲联合的发展趋势

B. 否定民族国家在欧洲历史中的作用

C. 促成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

D. 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由竞争

 

(题文)下图漫画描绘了一个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漫画中的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B. 漫画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显著

C. 漫画中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D. 漫画体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引起部分国家的恐慌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 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 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 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认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就要求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这样做,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这样,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作者的观点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B. “双挂钩”的金融体系无法真正建立起来

C. 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问题使它不可能持久

D. 二战后建立的金融体系直接导致美国出现贸易逆差

 

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说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绝大多数是好的。但是现在确有个别干部子弟泄露经济情报,卷入了情报网,出卖消息,出卖文件。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间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査办部门。”他的意图是

A. 对外开放需与西方打交道

B. 反腐败工作需要坚决推进

C. 经济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

D. 建立市场经济目标要明确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