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传统里,—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据此,儒家更关注

A. 得君行道

B. 著书立说

C. 历史研究

D. 世界影响

 

某同学选择的研究主题是“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他可以查阅的历史资料是

A. 《论联合政府》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新民主主义论》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马丁·路德指出,“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马丁·路德上述论述旨在

A. 否定宗教信仰

B. 宣扬信仰得救

C. 主张民族国家

D. 批判专制王权

 

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A. 以民为本

B. 以农立国

C. 封建迷信

D. 抑制商业

 

某校学生在进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推论不严谨的是

人物

思想观点(史料)

结论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先秦诸子百家均具有民主思想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②君权神授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③儒学更加强调人的主观精神

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④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

 

 

A.

B.

C.

D.

 

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1)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叙述两次“接轨”时世界大势如何?

(2)你怎样看待中国与世界的这两次接轨?

 

改革的核心价值,是为社会的发展: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的幸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基础上开创的。

——习近平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现实原因。

(2)材料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多年建设基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思路上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意义?

(4)据材料四,指出当前改革的关键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得以不断深化的主要因素。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下列对古今中外思想家的言论解释或评价最为合理的是

 

思想家言论

解释(评价)

A

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为民自正

“无为”是要求君主什么事情都不做

B

莎士比亚: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

伏尔泰:实行“开明专制”

将西欧人从基督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D

孙中山: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体现了民生主义中的“节制资本”

 

 

A. A

B. B

C. C

D. D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 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 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C.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D.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题文)马克思说:“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李卜克内西说: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赫胥黎说:“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他们所指的事件是

A.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

B. “日心说”的提出

C. 蒸汽机的发明

D. 《物种起源》的发表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伏尔泰

B. 卢梭

C. 孟德斯鸠

D. 达尔文

 

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大事年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年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1995年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1999年

欧元正式问世

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 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历史)“一个国家为了保持其支配地位,它必须将其资源用于军事力量、对盟国的财政支持、向外国提供援助以及同维持国际经济有关的成本等方面……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下列现象,与上述原因最吻合的是

A. 英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B. 美国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D. 苏联的经济困难与解体

 

“二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复这个社会。”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修复是

A.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 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推广

C. 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D.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指导,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最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 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 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 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 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

 

下表为“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所占比重

84.5%

74.5%

62.5%

 

据此推知,该时期(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B. 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

C. 工业化建设成就明显    D.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A. 缺少必要的资金

B. 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C. 劳动力素质较低

D. 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 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

D. 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英文单词“shuttle”最初的意思是“织布的梭子”,19世纪以来逐渐增加了“公共汽车”“穿梭班机”和“航天飞机”等含义。这表明

A. 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不断融合外来语的过程

B. 科技进步是影响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C. 人类语言发展是新名词取代旧名词的过程

D.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语言发展重要起点

 

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A. 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B.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 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 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有史学家说:“英国十八世纪失去了美洲,但是却在本土范围内创造了‘新美洲’。”材料实际上在赞扬英国

A. 议会改革的创新精神    B. 积极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

C. 工业革命带来的富强    D. 殖民扩张造就了殖民帝国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这反映了

A. 人均耕地面积缩减

B. 经济结构重大变动

C. 农业生产发展

D.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遣唐使节来华

C. 海上丝路繁荣

D. 朝贡贸易推行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