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农谚流传:“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A. 往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过度依赖天气变化

C. 重视经验的指导作用

D. 深受自然灾害影响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三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

(2)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10分)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一次伟大变革。这次变革曾经开创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丁·路德国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他呼吁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割断与教廷的一切联系,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廉俭教会,要求政教分离。加尔文虽然主张政教合一但也认为君权神授,也提出要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1)根据材料比较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在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异同之处。

(2)结合材料回答,加尔文主张建立的长老制教会有何特点?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该教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解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具体措施?

(2)两次改革共同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转型?

 

(题文)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 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 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 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 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A. 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 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 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 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 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 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题文)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 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 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 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

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②打破原有等级制度

③重视发展教育

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 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 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 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将兵法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 加重了财政负担

D.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 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 各国害怕秦国发动兼并战争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A. 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 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 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 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请回答:

(1)“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

(2)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 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材料二 一战造成损失一览表

材料三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这场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史实,你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谈话

材料二 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

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

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所述的人物应该是谁?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的这些行为与谁有关?

(3)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与他以后的改革有何关系?

 

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

A. 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 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 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 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关于联合国在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刻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美国组织干涉朝鲜的所谓“联合国军”

B. 1961~1973年,联合国支持了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C. 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埋下了印巴战争的种子

D. 2003年,联合国授权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这次战争被称为伊拉克战争

 

列宁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这表明( )

A.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B. 美国经济全面繁荣

C.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的核心是( )

A. 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 B. 美苏共同分割世界

C. 消除意识形态间的分歧 D. 实行社会制度间的对峙

 

下列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美苏实力均势的产物    B. 充分体现了和平民主的精神

C. 是大国强权政治的结果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该体系的瓦解

 

与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有关的国际会议有( )

① 德黑兰会议② 雅尔塔会议 ③ 波茨坦会议 ④华盛顿会议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