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

A. 防止武将夺权

B. 加强禁军战斗力

C. 中央与地方禁军相互制约

D. 加强皇帝对军队的直接控制

 

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

A. 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B. 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C. 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

D. 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

 

普希金在《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写道:“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那样消亡……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以下对普希金的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B. 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

C. 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

D. 说明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

 

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 北宋王朝十分腐败

C. 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 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 市易法

B. 募役法

C. 均输法

D. 青苗法

 

下图反映的是明治维新的哪一项改革的成果

A. 实行“四民平等”

B. 倡导“文明开化”

C. 推行“殖产兴业”

D. 改革教育体制

 

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政府

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

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

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梭伦任首席执政官后,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

A. 遗嘱法

B. 财产等级制度

C. 解负令

D. 建立“四百人会议”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 奖励军功 B. 奖励耕织 C. 焚烧诗书 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 均田制    B. 俸禄制    C. 三长制    D. 租调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发展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

材料三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这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和实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

 

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A. 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 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

C. 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 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

 

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A. 推动中美建交

B. 推动改革开放

C. 实现睦邻友好

D. 引进先进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 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 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 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 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A. 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

B. 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C. 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D. 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非律宾虎和印尼牛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C.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D. 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1985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 两极格局的解体

B. 服从于经济建设大局

C. 提高军队现代化

D. 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A. 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 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 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 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上述评论揭示了

A.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

B. 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

C.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D. 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攻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 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 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其同忆录中写道:“有必要寻求一条道路,它既能考虑到欧洲国家的安全需要,又能使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得以重建,经过这条道路,我们也将逐步地获得置身于世界各自由人民之中的平等地位。”阿登纳当时寻求的“道路”应是

A. 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

B.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推动西欧国家的联合

D. 奉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柏林危机

B. 朝鲜战争

C. 古巴导弹危机

D. 海湾战争

 

“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材料中“它”的建成

A. 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

B. 导致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

C. 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

D. 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

 

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

A. 表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

B.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 开始以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

D. 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影响

 

(题文)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斯大林的讲话

A. 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 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

C. 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暴动,沙皇下令解散杜马,但杜马领导人拒绝执行这一命令;沙皇尼古拉发现他不再能够强迫杜马服从自己,于是让位给他的兄弟米哈伊尔。材料表明俄国

A. 二月革命完成社会转型

B. 沙皇统治权力遭到削弱

C. 君主立宪政体得以确立

D.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

 

(题文)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B. 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C.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B.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