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材料反映了

A. 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

B.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人们饮食习惯的革命性变化

D. 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A. 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B.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 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D. 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下列有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正确的是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航运的开端

②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

③19世纪末收回利权运动使铁路事业较快发展

④20世纪早期一些沿海城市开始出现公共汽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主要表明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 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

C. 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199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表明

A. 城镇住房制度牵动社情民意

B. 国家开始关注民生领域建设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对下列这些不同年份数据分析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吨)

种类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粮食

163.42

195.05

194.53

304.77

棉花

1.30

1.64

2.09

2.16

原油

0.14

1.46

11.31

104.05

1.35

5.35

12.23

31.78

 

 

A. 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长期停滞

B. “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C. “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公有制基础

D. “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1931年

1933年

下降幅度

中国茶叶出口额

5108万元

3858万元

30%

中国蚕丝出口额

14704万元

5642万元

61%

 

 

A. 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 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

C. 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D. 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国内工业品和原料价格指数表(以1913年为100),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时间

批发物价

上海粉麦价

天津布花价

汉口纱花价

工业品

农产品

绿兵

船粉

汉口小麦

14磅粗布

西河棉

棉纱

棉花

19

13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9

15

131.8

100.3

120.6

120.3

108.3

79.0

 

 

19

20

137.7

112.5

105.3

83.9

171.0

130.8

159.2

115.4

 

 

A. 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着外来经济侵略

B. 中国被进一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此时得到了较快发展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D. 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据《泾县志》载,明初时地广人稀,人尚俭朴,丈夫力耕稼,女子勤纺绩蚕桑,“衣不过土布,士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到了成化、弘治之后,“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吴江县志》载:“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被称为“僭越”。该变化反映了明代

A. 南方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B. 江南地区日益成为经济重心

C. 早期民主思想潜滋暗长

D. 经济发展冲击身份等级观念

 

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官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此推知,明代

A. 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 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 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 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这部分人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偷逃税赋。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诏令“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形势版簿单独设置,专人主管。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A. 通判以征收税租为主要职责

B. 大地产制发达

C.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濒于解体

D. 田庄经济开始兴起

 

《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这反映了唐代

A. 抑商政策崩解

B. 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C. 科举制度完善

D.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 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B. 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 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D. 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 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B. 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C. 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 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区域集团的力量对比此起彼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美国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二战后初期,美国……从经济方面说,它虽然只占有全世界6%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却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量的2/3,外贸出口额的1/3,黄金储备的3/4……

—刘绪贻等《战后美国史》

材料三美国与西欧、日本经济对比表

 

1979年

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

日本

联邦德国

法国

工业总产值(%)

100

37.8

9.45

10.1

6.5

出口贸易(%)

100

15.2

6.9

12.2

6.4

黄金外汇储备(%)

100

15.5

5.2

14.6

5.3

 

 

材料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摘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最终战略目的。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实现“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说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和格局呈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因素

 

资产阶级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方针,反映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时,各国有不同的侧重点。西班牙和葡萄牙最重视控制金银的贸易。英国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亚当·斯密基于自由放任的原则认为在国内经济生活方面的自由竞争和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自由贸易同样重要。……英国是19世纪最早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第一,19世纪60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国际贸易取得异乎寻常的增长。……第四,对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损害了殖民地国家的利益。在欧洲与东方的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抖三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攻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材料四但是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指出材料一中重商主义的内涵。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国家在15—17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实行重商主义的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原则和政策;并说明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贸易政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的表现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的《海上丝路史话》

材料二

 

年份

进出口贸易总值

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外汇储备

工业成品占出口贸易比

贸易伙伴

1978年

206亿美元

第22位

/

45.2%

几十个

1997年

3250.6亿美元

第10位

1399亿美元

86.9%

227个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和唐宋两时段中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表现。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意义。

 

G20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建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 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B. 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C. 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D. 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凯恩斯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比作一对“孪生兄妹”,他在这两个机构的成立仪式上不无先见之明地警告:“‘邪恶精灵’必会诅咒这对‘孪生兄妹’”,“你们两个娇儿长大后将成为政客;你们的每句话和每个行动都有不可告人的企图,你们决定的事情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另有所图。”凯恩斯认为“孪生兄妹”将

A. 破坏世界金融秩序

B. 导致英国失去金融霸权

C. 加强美国对外扩张

D. 有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

 

美英于1945年12月签订的《财政协定》规定,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援助,但前提条件是英国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并取消英镑区的外汇管制和帝国特惠制,而且贷款必须以购买美国货物的形式使用。由此可知,美国的“援助”

A. 体现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

B. 是马歇尔计划的重要体现

C. 意在巩固美英战时同盟关系

D. 有利于推动美国经济转型

 

1987年9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对邓小平说,八年前你在访问

美国时同我谈到:“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为什么不去帮助中国呢?”我当时答应了,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这则材料说明

A.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 中国、苏俄都与美国保持友好

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的“两个不许”。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则把“两个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不许”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口气明显和缓。这说明

A.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得到彻底贯彻

B. 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

 

1959年,《人民日报》某文章说,北京居民的生活“已经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件事,而是几十件,几百件亊。甚至一些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像呢绒、手表、收音机、缝纫机,现在也成了他们家庭里不很稀罕的家当了”。这说明

A.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居民生活质量大有提升

B. 要抵制“大跃进”时期北京出现的浮夸

C.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髙

D. 北京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开始向小康迈进

 

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

A. 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

B. 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C. 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D. 是“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体现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A. 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 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 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 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提高了政府威权

B. 工会法促进了劳工阶层选民的参政意识

C. 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

D. 新政促进了南部地区选民的政治转向

 

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 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C. 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

 

(题文)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