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世界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阶段:从1492年到1800年为全球化1.0版本,从1800年至2000年为全球化2.0版本,从2000年后进入全球化的3.0版本。下列有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在1.0版本中国家力量起着主导作用

B. 在2.0版本中世界经济趋向于有序化

C. 在3.0版本中国家疆界意识逐渐淡化

D. 在2.0版本中力量主要源于跨国企业

 

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A. 部分企业国有化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大幅度降低税率

D. 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1963年6月下旬,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并发表了一段著名的演讲:“两千多年前,人们说的最自豪的一句话是‘我是罗马公民’。今天,在这个自由的世界,最自豪的一句话当属‘我是柏林人’,我也以我是柏林人而感到自豪!”一时间掌声、欢呼声雷动。肯尼迪的演说

A. 给胶着的冷战降温    B. 增强了西德冷战的信心

C. 炫耀了其军事实力    D. 有意深化与苏联的矛盾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 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 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 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 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有位政治家这样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在这里,“得益于美国”体现在

A.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B. 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C. 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 行政权领导立法权

 

法拉第曾经描述他所见到的泰晤士河水,“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印象深刻至极……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这一现象说明(   )

A. 伦敦人口急剧增长    B. 重工业是主要污染源

C. 曼彻斯特工业水平高    D. 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

 

西塞罗说,制定法律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福祉、国家的繁昌和人们的安宁而幸福的生活”,“法律应成为恶的改造者和善的促进者。”这说明他( )

A. 开始提出自然法思想    B. 批判公民法的狭隘

C. 主张私法要高于公法    D. 认为法律要公平正义

 

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这反映了雅典

A. 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B. 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C. 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D. 集体决策成为战败根源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这一声明(    )

A. 有助于中美关系改善    B. 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

C. 标志美国放弃支持台湾    D. 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正常化

 

下表为“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所占比重

84.5%

74.5%

62.5%

 

据此推知,该时期(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B. 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

C. 工业化建设成就明显    D.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1936的9月20日,法国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 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  )

A. 日本全面侵华,海外华侨同仇敌忾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

C. 全民族抗战思想得到华侨的认同

D.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题文)下图为红军长征示意图,关于数字标注地点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数字①所示地方,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B. 在数字②所示地方,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C. 在数字③所示地方,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

D. 在数字④所示地方,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创建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下表是截至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这种做法(  )   

钢铁厂

纺织厂

机械厂

食品厂

电器厂

化学厂

文教用品厂

其他

1家

92家

168家

22家

28家

54家

31家

14家

 

 

A. 表明当时产业结构比例合理    B. 改变了西南地区经济落后局面

C. 有利于官僚资本控制民族经济    D. 为抗日持久战提供物质保障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由此推知梁启超(    )

A. 与陈独秀的观点是一致的    B. 认为国民素质关系国家兴衰

C. 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D. 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作用

B. 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

C. 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

D. 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七年(1729年)到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次数。这一变化表明

A. 清政府内部矛盾尖锐

B. 军机处成为执政机构

C. 军机处地位上升

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则在《物理小识》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 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这表明当时(   )

A. 当时中国自然科学领先西方    B. 中国科技有了一定的突破

C. 传统科技占统治地位    D. 国家重视科学研究

 

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C.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

D.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B. 纸币普遍使用导致物价上涨

C. 租佃经营占主导地位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唐太宗鉴于儒经文字多有异同,经义师说多门,歧见纷出。乃命额师古统一文字,……颁行学官,恳为科举功令,明经取士悉遵化本,士于奉为宝泉,谨守而莫敢有异议。这种做法(   )

A. 是三教并行政策的体现    B. 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C. 使儒学成为唐初的统治思想    D. 为理学的形成奠定基础

 

下图为九品中正制的执行流程该种选官模式:(   )   

A. 使更多的人才被中央选拔出来    B.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C. 使社会阶层更加固化    D. 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围绕皇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专政,是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而其形成的制度根源在于(   )

A. 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    B. 中朝的设立

C. 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    D. 郡国并行制度

 

下表为史书《左传》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推知:(   )   

内容    出处

晋君⋯⋯大其私■,而益(增加)归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    《国语·晋语六》

齐桓公“夺伯氏骈邑”(即过剩的邑)三百    《论语·宪问》

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    《左传》昭公十四年

A. 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B. 土地兼并严重

C. 贵族间经济矛盾激化    D. 诸侯夺田出于政治目的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引自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国古代曾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明清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材料二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三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题文)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

B. 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C. 英国加入欧盟对自身经济发展没有好处

D. 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G20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建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 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B. 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C. 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D. 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A. 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 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 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D. 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题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 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

C. 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

D. 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题文)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由此可知,关于福利制度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根除了贫富分化

B. 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根本原因

C. 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 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存在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等弊端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