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A. 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B. 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C. “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 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国营企业改革

 

(题文)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及独立的工业体系

B. 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C. 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D. 没有苏联的经济援助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

A.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出

A. 对社会生产的调节

B. 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C. 企业“经营者革命”

D. 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福利政策,国家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政策源于

A. 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社会化

B. 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C. 二战后的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 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期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作用的是

A. 调整工业生产

B. 整顿财政金融

C. 调节农业生产

D. 实行以工代赈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 计划经挤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 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题文)“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 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 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这材料说明了

A.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 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 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题文)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①

D. ④②

 

189892 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 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下列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 传统农业手和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C. 外国商品倾销内地拥有免税优势

D.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

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

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资产阶级革命

C. 工业革命 D. 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地理大发现探幽》中评价新航路开辟时指出:“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其观察视角立足于

A. 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

B.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C. 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

D. 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 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 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指的是( )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是指( )

A. 土地国有制 B. 重农抑商政策

C. 土地私有制 D. 盐铁专卖政策

 

(题文)《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人定胜天”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墨子是中国第一位集思想与实践于一身的造物设计家,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中包含的是宽广与博大、心系万民忧乐、情牵苍生疾苦的情怀。张岱年教授曾指出:“墨家的自然科学研究从属于墨子的‘为天下兴除利害’的最高宗旨。”墨子发明的工具主要集中在几何学、力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如桔槔这种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相应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墨子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以造福社会。在墨子看来,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主张“去无用之务”,是“天下之大利”。如出行造车方面,只要能“完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即可。他的造物思想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器物或者事件,而是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造物的目的是器物都要恰当地配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特别重要的是,墨子在将上述制造技术传授给他人的同时,还著书立说,使之传至后世。

——摘编自王凯、唐亚华《工匠精神的境界——从鲁班、墨子、庄子谈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墨子工匠精神的影响。

 

从大航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贸易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20—21世纪初美欧历次贸易战

 

时期

发生背景

相关行业

相关举措

贸易战结果

20世纪30年代

大萧条前期

众多行业

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

并没有阻止大萧条的来临

20世纪70年代

石油危机带来经济滞胀

农产品、钢铁

在关税总协定的框架下通过“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等合法途径来变相提高进口关税税率

第三方市场受损,双方贸易状况改善,财政赤字明显上升

20世纪90年代

美欧多国经济下行

公共采购领域

规定商品自产比例限制及自产商品的采购优先权,丰富了贸易战的策略

美国损失显著低于欧共体

21世纪初

全球钢铁产能过剩

钢铁

根据国内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制裁、提高关税税率、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向WTO申诉等

欧盟、亚洲钢铁行业受损显著,美国钢铁业受益

 

 

—摘编自《西欧与美日之间贸易战的新发展》

请根据材料,探讨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并选取历史上任意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要求:至少明确两点认识,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据统计,截止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6%,其中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就业岗位

C. 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 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城市所有制变革

 

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

A. 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 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

C. 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D. 指导了洋务实践的开展

 

(题文)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

A. 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B. 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

C. 增强区域文化认同

D. 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 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 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 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 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