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下列事件犯了“左”倾错误的有

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下列关于中国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表述错误的是

A. 外商企业的刺激

B. 洋务运动的诱导

C. 外国资本主义的支持

D. 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的内容包括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

②创办近代的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

③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不包括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

D. 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最早出现于江南的丝织业

B. 出现的标志是使用机器生产

C. 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D. 机户和机工分别是早期的资本家和工人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高超,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就是此时期的精品

B. 商周以后青铜铸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C. 春秋战国时期利用水排鼓风冶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 魏晋南北朝时期灌钢法的发明使我国的炼钢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明清时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和晋商发达的相同原因不包括

A. 以为官府运送粮食换取贩卖食盐的权利

B. 贩盐起家后扩大经营范围,甚至走出国门

C. 以地域为联系形成商人群体

D. 得益于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与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有关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以下哪些是这个目的促成因素

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黑奴贸易使西欧获得大量劳动力;

③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16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伊斯兰教;

⑤黄金贬值,引起价格革命;

⑥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①③⑤⑥

B. ④⑤⑥

C. ①③④

D. ①③

 

罗马共和国初期的法律,许可债权人把长期拖欠的债务人逮捕,关在私设的地牢内,把他卖充奴隶,甚至杀掉他。平民要求废除这些法律,并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公元前494年,为数颇众的平民退出罗马,移到城外3英里的阿尼奥阿河畔之圣山,发表宣言,除非他们的要求获准,他们不再替政府打仗及工作。最后元老院满足了平民的要求。由此可知

A. 这次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模式

B. 罗马因此直接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 平民的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D. 双方的妥协使罗马的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

A. 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

B. 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

C. 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

D. 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

 

整肃吏治、防治贪腐是历代王朝都很关注的问题,为此均会设置专门的机构。下列官职中,直接履行该使命的是(  )

A. 秦朝的郡守    B. 汉朝的刺史    C. 宋朝的参知政事    D. 明朝的内阁

 

“两极格局”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权力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下列不属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原因的是( )

A. 历史文化的差异

B. 国家利益的冲突

C. 意识形态的对抗

D. 力量对比的变化

 

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果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

A. 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B. 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C. 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D.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    )

A. 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 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 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 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题文)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 苏联僵化的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 民族矛盾尖锐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 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三权分立原则架构政体

B. 革命成功后建立了联邦制

C.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 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 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 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 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四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适应力。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带来周期性的小摆动,并在本世纪初导致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发展性大危机。20世纪的三场大灾难,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

材料二西方国家利用战争和三十年的停滞,取得了发展的新动力,而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则通过不断的结构改革,其中包括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与外部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开始不断出现一些新变化……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工业已出现内部结构功能性的变化……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正在被不断修复与调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最早源自哪个国家?其主要特点是什么?材料一中提到的20世纪的三场大灾难是指什么?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新变化。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修复与调整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

材料三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成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2)阅读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为搞活经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以下是据该简表所得出的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B. 苏联的政治改革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效果

C. 经济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D. 苏联经济衰退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美苏争霸有关

 

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苏联根据这一判断采取的措施

A. 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转型

B. 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C. 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 东欧剧变的影响

 

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 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 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 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 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一致的表现在于

A. 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 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C. 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而力图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D.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继续发挥商品和市场经济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而社会主义国家在继续发挥计划经济作用的同时,强化商品和市场的作用。这两种社会制度的经济改革之所以有这种共性,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 商品和市场经济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

B. 计划经济不符合现代的经济发展规律

C. 适应各自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D.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行是永恒的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议员在农村发表演说,刚讲一半,许多农民就向他扔烂水果,以示反对。议员不慌不忙,一边抹掉脏东西,一边说:“我或许不怎么知道农民的难处,但你们必须承认,我还是有办法应付过剩的农产品问题的。”其直接有效的应付办法是

A. 以工代赈

B. 调整劳资关系

C. 刺激出口

D. 大规模销毁农产品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D.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 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 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 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