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合伙制的推广、特权公司、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上述现象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 价格革命的冲击

B. 契约规则的确立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贸易规模的扩大

 

从公元1000年到1750年,西欧国民收入人均年增长率低于0.1%;18世纪,这一增长率提高到1%到1.5%;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年增长率为3%。出现这一增速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 西欧疯狂的殖民扩张

 

明嘉靖年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按亩征银;清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地丁银。这些改革

A. 加速了新经济因素萌芽

B. 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C. 加剧明清后期政局混乱

D. 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

 

(题文)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 社会垦荒能力下降

B. 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 重农政策有所改变

D.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民间机户明初即已存在,明中叶以后数量大增,不仅存在于城市,也存在于乡村,并促使一批丝织业市镇的形成。这说明

A. 丝织业最先出现雇佣关系    B. 民营丝织业技术发生变革

C. 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题文)(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朱元璋即位之初,“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这一变化

A. 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

B. 表明私铸法令被严格执行

C. 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

D. 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

 

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前半期

17世纪

后半期

18世纪

前半期

18世纪

后半期

19世纪

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A. 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 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C. “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 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C.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材料中的“惠商”政策

A. 维护了封建专制政权的经济基础

B. 使商品经济成为封建经济的支柱

C. 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D. 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初的抑商政策

 

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

A. 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 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 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

D. 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在伯里克利时期,所有官员和议事会议员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计,陪审法庭还有权审查官员的任内表现。这说明,在当时的雅典

A. 陪审法庭拥有监察权

B. 陪审法庭主导城邦事务

C. 公民参政权受到限制

D. 分权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有观点认为:战国李悝的《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大致同时出现,但是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罗马法注重的是可以做的权力性规定。由此可知

A.罗马法注重诉讼陪审的形式

B.中国古代法律讲求以礼入法

C.罗马法更加注重自然法精神

D.中国古代注重将道德法制化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 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 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 公共权力至高无上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下表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

朝代

西汉

东汉

比例

1:7945

1:7464

1:2927

1:2613

1:2299

1:911

 

 

A. 国家机构日益膨胀

B.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 行政效率不断下降

D. 冗官问题由来已久

 

秦至汉初,以功勋、能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官越来越注重品行;曹操“唯才是举”;北朝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个人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反映出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入

B. 以能力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

C. 以考试作为主要的选拔形式

D. 不利于建设高素质官吏队伍

 

(题文)“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行省是从中书省分出去的“治外”机构,代表中央分驭各地,“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这说明行省

A. 拥有处置地方事务的权力

B. 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C. 难以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具有以小驭大的特权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 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A. 禅让制

B. 九品中正制

C. 世官制

D. 科举制

 

(题文)《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      )

A. 汉高祖认识到了秦亡之根本原因

B. 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

C. 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D. 秦朝推行郡县制违背了历史传统

 

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这表明西周初年

A. 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    B. 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

C. 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    D. 实行的政治制度强调血缘关系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但他的事迹在不同时期被给予了不同的对待。南宋封授忠臣烈士及其祠庙。元代没有因为岳飞非我族类就漠视、诋毁,前贤之后反而优待,对于岳飞后人也是如此。朱元璋本人就非常敬重岳飞,为他的事迹而落泪,曾亲自书写匾额“纯而不曲”,并下诏书曰:“岳飞仍称武穆。从祀历代帝王庙,配宋太祖享。”明神宗时与关公合祀于武庙,民间从此以关岳并称。1905年同盟会建立,因为岳飞反抗的金女真被满族人视为祖先,反清先驱即以岳飞等反抗异族的英雄为榜样,革命党人借机号召起义反清,皆以岳飞为精神领袖。抗战后,岳飞在再度成为热点人物,激励着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飞的历史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扬岳虽是主流,批岳思潮出现且有发展态势。1951年,署名石英的《岳飞,他是对人民有罪的》一文中,说岳飞是封建奴才。1966年,在这个非常历史时期,岳飞难逃厄运,杭州岳王庙变成了“搜租院”,岳飞墓甚至被捣毁。1979年岳飞庙被重修,并镶嵌有岳飞手书“心昭天日”横匾。

——摘编自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岳飞历史地位的变化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近代影响岳飞历史地位变迁的因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叶卡特琳娜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杰出的女沙皇,她执政34年,对内继承和发展了彼得一世的改革事业,面时18世纪下半叶的国内外形势,推行“开明专制”,进行行政、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叶卡特琳娜二世即位后立即奖赏在政变中立功的贵族和军官,还把大量土地连同1.8万农奴赏赐给亲信,培植势力。1764年颁布敕令,决定重新没收教会土地,交给国家经济院管理。她取消了彼得三世时丹麦的宣战令和俄普军事同盟条约,从普鲁士撤回了俄国的军队。1773年5月,狄德罗60岁时,来到俄国,受到女沙皇的热情接待。她的敕令中,取消了工业垄断权,宣布工商业自由,允许一切人创办各种作坊并生产各种的手工业品。对外贸易方面继续推行彼得一世时期的重商主义,保护并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的政策。18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加上宫廷和官员们的开销不断增加,造成了国家经济混乱和大量国家预算赤字。面对此种严重形势,叶卡特琳娜二世政府除了袭用增加赋税的办法外,还用发行纸币和公债的办法来弥补赤字。

——摘编自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卡特琳娜二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叶卡特琳娜二世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机器的发明

飞梭的发明者约翰·凯伊遭受无数追杀威胁,最终逃亡海外,客死异乡。哈格里夫斯终生饱受纺织工人的控诉与报复,他家中的机器多次被愤怒的工人捣毁。

材料二  抵制洋货运动

孙中山评价当时的抵制外货运动:“洋布便宜过土布,无论国民怎样爱国,也是不能够永久不穿洋布来穿土布……那便与个人经济原则相反!行不通!”

材料三  张之洞

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物”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紧扣主题进行阐释,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的特许状,开始以合资方式启动了它的首航,之后又出现了几家贸易公司并存竞争的局面。到1709年,统一的“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终于成立了,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确立了每位股东,无论性别、信仰、种族如何,只要购买了公司股份,都拥有投票权、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还设立了明确的法规,强化了股东大会的重要性,并规定总裁和副总裁不参加股东大会,而由董事长来主持股东大会。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象牙、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从17世纪到18世纪,公司都保持着惊人的年均利润率。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明朝的海禁政策迫使海上商业发展为走私贸易,17世纪郑成功从走私商人起家,指挥大船,装备着佛郎机火器,主导了整个东亚地区北自日本、西至大陆、南抵南洋群岛的海上贸易秩序,初来乍到的欧洲商人也要服从其管辖。他们以妈祖信仰作为精神纽带,以儒家宗族观念作为信用基础,构建起了东亚地区性的海洋商业秩序,但清朝在顺治十八年颁布“迁海令”,使郑氏家族实力大减,最终无法与大陆帝国长期对抗而失败。

                                                        ——摘编自施展《枢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起背景和特点。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7世纪郑氏家族构建的海洋商业秩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该国取得的成就是

A. 粉碎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 巩固了受到严重冲击的工农联盟

C.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