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明代,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据此可知盐引 A. 是政府控制食盐专营的手段 B.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食盐市场 C. 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 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史书记载:“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 A. 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 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 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 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皇上说:“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这则记载反映出 A. 从无为到有为转变很有必要 B. 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 C. 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 D. 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 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 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1918年卓别林在洛杉矶好莱坞开设了电影公司。1925年主演《淘金记》,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凭借自己的善良、勤奋和坚毅而收获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也是卓别林第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1931年的《城市之光》展现了流浪汉与盲人卖花女的的“悲与喜”“笑与泪”。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但影片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卓别林通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出来。1936年的《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通过表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声:“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力即将归还于人民。”《新世纪周刊》曾评价: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舍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高峰。 ——摘编自盛祥瑞《每天了解一个人—查理·卓别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影片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取得成功的原因。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德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美国与国联分离的现象,重入世界强国。英法选择了妥协退让来满足对和平的愿望。1935年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进入莱因兰地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鲸吞了捷克斯洛伐克,威逼波兰,凡尔赛体系的和平之梦从建立到破灭只有20年。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拟定了《大西洋宪章》,拉开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经过三年的酝酿磋商,新体系创建者们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共有36国提出了1200件修正案。“鉴于旷日持久的战争苦难使人们几乎普遍渴望建立一个国与国关系的新基础”,创建者们确定了“轻重缓急次序,即在战时重点创建联合国,战后再处置战败国”。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使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世界规模的大战,甚至其崩溃也是通过渐进的、和平的方式实现的,这无疑是给体系创建者们最好的“奖赏”。 ——摘编自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体系“和平之梦”破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特点。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为20世纪三十至八十年代中美两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美国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实践 B. 美国对国际和平的维护 C. 两极格局之下弱势苏联的妥协 D. 全球化时代的利益共识
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这表明当时 A. 苏联严重依赖美国资本技术 B. 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 C. 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D. 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B.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D. 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A.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 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C. 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1957—1978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也存在着一部分非计划经济因素,如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小自由”、社队企业、城市中的个体经济、中小国有企业等。这说明 A. 计划经济体制未真正建立 B. 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市场行为 C. 两种经济形态共存和竞争 D. 经济活动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体系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 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B. 均主张“中体西用” C. 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D. 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 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C. 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 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 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B.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C.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 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地发展。 材料一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后,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但其制造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社会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1911-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外部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材料一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二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到1807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此后,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棉花也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直到1860年,棉花出口占美国国内出口总值的一半还多。 ——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材料四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英美的棉花贸易对两国经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说明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古诗词寓意深远,常常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言简意赅的绝妙注脚。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句形象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对应的时期正确顺序应该是 ①国民党统治后期 ②“一战”期间 ③甲午战争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④① C. ①④③② D. ④③②①
如图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 A. 美国企图独占中国市场 B. 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C. 民族工业逐渐陷入绝境 D.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1939年,国民政府一方面把西南地区原有的采矿场收归国营,另一方面将华北、华中等地一些矿场内迁的机械充实西南各矿场,扩大采掘能力。这些措施 A. 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B. 是基于长期抗战的战略调整 C. 调整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运行 D. 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反映
某同学准备了一份研究性学习材料,其中包括如下关键词:“国民经济建设”、“十年对峙”、“制碱业”、“南京”。他最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A. 洋务运动的兴衰 B.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D. 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
下图是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
上表能够说明1920~1936年间 A. 中国近代工业遭受挫折 B. 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 C. 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D. 民族资本少于官僚资本
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变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这是一种以要求发展实业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实业救国论出现的主要社会根源是 A. 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 辛亥革命的推动
张謇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取意“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能得到最低水平的生活。张謇所谓“大生”的含义是 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以轻工业为主,关注民生 C. 大力发展重工业 D. 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