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元朝时海路更加畅通。明朝开始海禁,然郑和近30年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了。清朝更加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和分庭杭礼的对立气氛。这个被冠以“欧州复兴计划”的工程,明确将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既遗传了古人开古丝绸之路、追求交流合作的基因,又洋溢着涤荡冷战残余、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古丝绸之路纵横万里、跨越千年,关健在于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动了欧亚大陆国家的整体繁荣和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海上丝路走向衰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与实施的目的主要不同点。
法国高蒙公司在介绍运作电影的经验时说:“现在我们往往以这样的方式来生产电影,采用法国导演和制片、采用好莱坞明星配置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在法国或意大利等国拍摄,在法国融资。《第五元素》、《圣女贞德》等都是合作拍的,取得了很好的票房。”这一“经验”实际上反映出 A. 经济全球化对电影业的影响 B. 高蒙公司最先实行电影业的合作 C. 高质量电影可带来经济效益 D. 国际合作促进了法国电影业繁荣
下图政治漫画寓含的主题应是,美国
A. 新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 B. 总统大选带来经济发展新动力 C. 大选尽显金钱政治的本质特征 D. 两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阶层
研读下表。表中内容表明,这一时期 A. 海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 B. 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英国航海业发展 C. 英国外贸扩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英国与西欧国家间海上争霸日趋激烈
马克思指出: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执掌国家权力的是”由十个部落所选出的500名代表组成的议事会来管理的,最后一级的管理权属于公民大会,每个雅典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材料意在说明,在古代雅典 A. 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B.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 最高官员的执行权力有限 D. 分权制衡体制已初步显现
195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有52万多条。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有些意见最终体现在正式的宪法文本中。这一工作的开展 A. 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 B. 确保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面建立 C. 体现了宪法草案中的社会主义原则 D. 完成了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任务
1938年1月,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第一个省级抗日民主政府——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晋察冀分局书记彭真在延安向中央政治局系统地报告了晋察冀边区的各项政策和基本经验,毛泽东称赞这个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大家向晋察冀边区学习。这表明 A. 晋察冀边区是中国抗战的总后方 B. 毛泽东高度重视晋察冀边区的工作 C. 晋察冀边区政府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 D. 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此得到广泛发展
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A. 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 B. 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 C. 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
个人肖像照片的兴盛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到宣统年间,大小城市都出现了照相馆。人们往往将照片题记与赠送结合起来,以表达与传递情感。如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他用照片题诗寄给未婚妻江冬秀“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传神入图画,凭汝寄相思。”这说明,近代照相技术的传入 A.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 丰富了民众的交流方式 C. 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观念 D. 加快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A. 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 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 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 A. 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 D. 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 A. 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 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C. 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A. 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 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 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 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既存在许多挫折,又有不少机遇。有人用下图来表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F1可能是哪些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要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平稳有序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好农业。工商业内者之间的关系,优化各行业之间的结构,努力促进各行业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对我们的启示。阅读材料,回各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1)村料一阐述了商鞅怎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对秦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 材料三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关系方面最大的特点是 A.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 出现了新兴工业部门 C. 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D. 垄断组织出现井发展
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这里的“社会变革”指的是 A. 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在客观上得到了传播 B. 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C. 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D. 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蒸汽机 A. 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B. 使人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C. 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D. 为工业生产提供便捷的动力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先后打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 ①西班牙 ②葡萄牙 ③法国 ④荷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③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是 A. 西方的殖民扩张 B. 人员交流的频繁 C. 东西文明的交汇 D. 科技发明的推广
下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中国皇帝进献的(坤與万国全图)》.下列可以作为绘制该图的首要条件的是 A. 相信地圆学说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早期殖民扩张 D. 工业革命开展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到图二、图三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不体现着历史发展特征。在1925年的上海,下列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 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B. 汽车和人力车夫穿行在马路上 C. 报童在城市的大街上叫卖 D. 穿着西装的男子在餐厅吃西餐
大众媒介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是 A. 电影 B. 电视 C. 电话 D. 报刊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①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纸 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私人性质的报纸 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创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 电影 B. 报纸 C. 电视 D. 广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下列城市能体现我国对外开放第二个十年的重点和标志的是
A. B. C. D.
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基于 A. 消除“左”倾惜误思想影响 B.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C.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 D.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A.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B. 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C. 提出“一国两制”政策 D.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①建立人民公社 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③发展乡镇企业 ④设立经济特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