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 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 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C. 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 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泽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这反映了当时

A. 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    B. 民族觉醒促进变革意识发展

C. 多读西书是宣传革命的手段    D. 国人传统知识结构根本动摇

 

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 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

C. 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

D. 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A. 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 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逡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 “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 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 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贷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宜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

B.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晋伐齐,战前誓辞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又春申君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

A. 晋国出现郡辖县地方行政制度    B. 楚国所设郡有军事应急的性质

C. 中国完成国家结构体系的转型    D. 地方管理完成了郡县取代分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中国“宪政之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04年11月进入东京政法大学学习,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政治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1905年以来,宋教仁支持创办《民报》、《民立报》撰写了不计其数的时政评论文章,驳斥封建专制统治的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阴谋。武昌首义后起草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民的民主权力及共和国政权的设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担任法制局长,在宪政、法制方面宋教仁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宋教仁提倡“良政治”,希望以政党政治,建立责任内阁。制定“良宪法”来求得民主宪政的实现,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可是这在当时的中国很难实现。

——摘编自马勇《民初困局: 一个制度史的解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在近代中国民主宪政史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教仁的“良政治”很难在当时中国实现的原因。

 

【历史-选修 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二战不仅改变了国家间的实力对比,而且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对二战影响的研究一直为各国所关注,因为它不仅涉及对一战本身的认识,而且涉及各国对自身在战后国际社会的定位、对战后世界格局与秩序的判断以及对时代主题和人类发展走向的预见。二战的最大影响是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西欧衰落,而西欧以外的地区正在崛起。残酷的二战也孕育了持久和平的种子。战后人类应汲取二战的教训,重视大国合作以确保集体安全体系有效运作,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以消除战争的社会根源,发挥高级宗教的作用以消除人类冲突的精神根源。

——摘编自汤因比《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确保集体安全体系有效运作”的史实,并分析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启示。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开国时,中国社会承袭唐末五代,饱受军人之祸,所以宋代自开国起就知尚文轻武。自太祖始,太宗、真宗都进行了兵制改革。宋代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宋代把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从而实现了领导机构的多元化。宋代的禁军,基本包括全国军队,均具有浓厚的“私兵”色彩,统兵者类似卒伍之长,军队的最高统帅权则归于皇帝。为了加强禁军,宋太祖不仅继续采用淘汰老弱、令其归农的办法,而且还经常派遣使臣到各地去选择精兵,并以才力技艺为参考标准。宋初,禁军约二十万,其中十万驻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最强。正如北宋名臣包拯所说:京师者,天下之本也。强本者,畿兵耳!本固且强,繇中制外,则天下何患焉。

——摘编自张其凡《宋代兵制的改革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进行兵制改革的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的技术推动了一些经验性的发现和发明的产生,其中有许多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目录(节选)

农业

纸和印刷

陶瓷技术

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医学

传统中国的语言与逻辑

经济结构

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综合提取材料信息或选取目录中的任意一条,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适度人口理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自然生育、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实施的是“自然生育”的人口生育政策。1957年7月马寅初发表文章《新人口论》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人口数量过多以及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60年代初期随着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到来,“节制生育”政策开始实施。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开始实施“晚、稀、少”的人口生育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开始步入有计划的轨道。80年代初期,受到“适度人口理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以控制人口数量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新世纪以来,少生、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生育政策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确保计划生育有法可依。2016年1月1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逐渐形成现行的人口生育政策。

——摘编自孙怡颖《建国后我们人口生育政策的嬗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面临新的形势,人口增长掉头,且人口转变呈现多元化态势,其根本原因是各国生育率以不同的速度下滑,世界人口大势的转变引发各国政府对生育率态度的转变以及对生育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国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这不仅发生在生育率长期低迷的欧洲,也发生在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东亚和大洋洲。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已转而推行鼓励生育措施,并不断加强政策力度,效果却差强人意。

——摘编自沈可《国际人口政策转向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意两个时间段中国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计划生育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口政策与国际人口政策的差别,并加以简要评价。

 

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会对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部分商品征收高关税以促进美国国内工业和就业增长。这一举措

A. 推动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B. 引发反经济全球化的讨论

C. 加快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    D. 否定世贸组织的存在价值

 

表1

国家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

425

6600

法国

350

2600

德国

100

1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表1为1871--1900年列强在亚非拉地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A. 以西方为中心的整体世界形成    B. 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C. 殖民扩张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    D. 工业化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

 

1871年时,有人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发表独白”的“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除了审查和拒绝通过预算之外没有任何实权。到1899年,帝国财政改革最终还是顺从了帝国议会中多数派的愿望。这一变化反映了德意志

A.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B. 议会权力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制发展    D. 封建残余基本上被肃清

 

根据罗马《裁判官法》,除遗嘱指定和经调查指定的监护人外,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以要式口约的形式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监护人若没有按照允诺履行职责,应承担防偿责任,并受到处罚。这说明罗马法

A. 保障被监护人的财产权    B. 注重对监护监督制的立法

C. 确保监护人的权责统一    D. 突出要式口约的法律效力

 

1978年至1984年六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年均增长约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1990年的629.79元。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 多种经营形态发展的影响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23日的5年半时间里,日机对重庆实施轰炸130次,其中对外国使领馆、军舰、教会、洋行进行直接轰炸或波及的无差别轰炸次数高达46次。日本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

A. 推动了各国对日态度的转变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摧毁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    D. 导致了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构建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为核心的中国模式。孙中山思想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大政策

 

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提出“臣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该材料表明李鸿章

A. 注重发展军事工业    B. 主张发展民用工业

C. 维护封建专制体制    D. 鼓励发展民族资本

 

明初,太祖朱元璋迁徙部分官绅地主,没收其地产,由原租佃农民耕种交租。洪武七年,将租额减半征收,并承认农民开垦荒田“永为世业”,同时对地主占田作了一些限制。明太祖施行这些政策旨在

A. 消除土地兼并    B. 维护小农经济    C. 强化重农抑商    D. 开发无主荒地

 

唐朝对地方的监察称为“道察”,由察院临时派出监察御史,具有奉敕特使的性质,或者定期巡视。御史出巡,尤其是遣使巡察,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奏闻”。这一制度旨在

A. 维护社会公正    B. 防止贪污腐败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建立监察体制

 

《汉书》载,刘贺被废为海昏候,遣返昌邑国,并“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在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一些器物带有“昌邑”铭文,如“昌邑食官”等。据此可知

A. 传世文献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B. 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传世文献

C. 考古发现真实再现历史事实    D. 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补互证

 

孟子提出统治者首先应“亲亲而仁民”,其次要“仁民而爱物”,再次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省刑罚,薄税敛”,这样“民”自然“不饥不寒”,国家安定不危。材料反映了孟子主张

A. 仁者爱人    B. 以农为本    C. 民贵君轻    D. 尊君重民

 

英国工业革命

学习英国工业革命,可以从集证辨据入手,进而深入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1)若要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以上三则材料中哪些是原始史料,哪些是非原始史料?(填写字母)

(2)1858年7月10日,英国著名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刊登了一幅题为“沉默的强盗”的漫画,画面为一具骷髅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船旁漂浮的是鱼和动物的尸体。在画题下还有一行文字:“YourMONEYorYourLIFE!”。该漫画反映了其作者对英国工业革命怎样的看法?

(3)根据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作者提出的,对工业化进程中“MONEY”和“LIFE”的选择?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