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并指出学者1、3与学者2、别从哪两个视角研究丝绸之路? 材料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有学者指出:冷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多集中在欧亚非三洲的结合部,包括巴尔干、中东和高加索等地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 ①宗教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②各国的贫富分化比较严重 ③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④因冷战结束形成权力真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A. 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 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C. 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D. 在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的原貌
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14个国家所接受。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 A. 恢复西欧经济 B. 稳固资本主义 C. 打开西欧市场 D. 遏制共产主义
《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一文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B. 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C. 彻底否定以往“分田单干”的历史性作用 D. 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1915~1918年间,《新青年》杂志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度为0.78%。1923~1926年间,《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这主要反映了 A. 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新文化运动影响减弱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 农村传统势力强大 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英国政府1823年通过了《哈斯基森林法》,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30%。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保持近200年的《航海条例》。这主要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 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变化 D. 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 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 A.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 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 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天下为公 B. 家国一体 C. 中央集权 D. 官僚政治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力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这种观点的目的。 材料二 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 ——北京师范大学编:《史学评秫》l982年第l期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与“知识经济”密不可分,“新经济”实际上就是指一种斯的经济彤态,即知识经济。有人曾举例说,知识经济就是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垒球定位系统的拖拉机;知识经济是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知识经济是住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出现的背景及含义。 (4)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导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 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 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 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C.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罗斯福新政中,其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分别属于( ) A.增加产品供给 减少消费 B.增加消费 减少产品供给 C.减少产品供给 增加消费 D.减少消费 增加产品供给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 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 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 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1931年,斯沃普向胡佛建议将全国工商业强制动员进联邦控制下的贸易协会,以管制物价和生产,指导贸易经营活动。胡佛指责该计划是“法西斯主义”。这表明胡佛 A. 已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 B. 赞同由政府来管制生产 C. 维护企业经营的自主性 D. 反对政府进行任何干预
据统计,美国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对上述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刺激了经济虚假“繁荣” B. 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C. 阻止贫富差距扩大 D. 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英国圈地运动后,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A. 推动了英国议会制改革 B. 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C. 加剧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D.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他注意到了英国 A. 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 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 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 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了 A. 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 B. 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 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D. 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棉纺织机器的发明 B. 蒸汽动力的普遍使用 C. 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D. 交通运输能力的增强
162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专利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垄断法》。这部法律规定了发明专利的主体、客体、取得专利的条件、专利的有效期限以及宣告专利权失效的条件,体现了现代专利法的基本内容。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保障了该法的通过 B. 该法律对技术发明起到了激励作用 C. 该法律主要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D. 该法律不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 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 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A. 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开始丧失 B. 主张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 C.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注重社会保障缓和社会危机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参政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等团体。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B. 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 C. 封建正统思想的动摇 D. 妇女群体关注革命形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