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钢铁工厂创办资本只需几千英镑;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这一变化

A. 反映了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

B. 体现了生产组织的与时俱进

C. 体现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表明欧美放弃自由主义思想

 

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

A. 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

B. 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C. 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

D. 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

 

(题文)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基本形成了一项由富人承担的“为公众办事”的捐献制度。“富有阶层对荣誉的渴望促使他们频频自愿承担公益捐助,而且这种捐助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由此可见,雅典的“捐献制度”

A. 消除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

B. 是雅典追求公民自由的体现

C. 提高了富人的政治影响力

D. 使富裕阶层获得了政治特权

 

1986年4月到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很多地方报纸,都集中报道了不少在企业改革中有良好表现的先锋人物被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打击诬告的事件。这些报道

A. 宣传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旨在纠正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

C. 打破教条主义的长期束缚

D. 有利营造推进改革的社会氛围

 

如表:为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增长率(1950-1957)统计表(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年度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4.34%

8.05%

12.34%

1.74%

1.59%

7.84%

4.57%

1.2%

 

 

据此可知,当时

A. 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B.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迅速发展

C. 个体经营方式阻碍农业发展

D. 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

 

以下是“1901年至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源于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江苏

45

安徽

17

奉天

5

广东

24

湖北

9

北京

2

浙江

22

四川

11

陕西

2

福建

17

广西

8

吉林

1

 

 

A. 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劣

B. 近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C. 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 国际局势演变的不确定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 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 历史事实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 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 历史叙述含有作者的主观因素

 

明朝初年,浙江嘉兴水稻亩产1126市斤,有“粳稻之乡”之称;明中期以后,嘉兴成为种植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嘉兴种植结构的转变反映了

A. 农业生产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化

B. 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

C. 太湖地区已失去经济重心地位

D. 价值规律影响了农业产业调整

 

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这表明唐宋文化

A. 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

B. 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

C. 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

D. 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 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赢政时,铸“半两”意在(  )

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

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为了“驱倭”,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

经此危机,沈葆桢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诞”,利用办理善后事宜为契机在台采取了一系列“抚番”措施。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斤,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亲自编成童谣《训番俚语》,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摘编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匆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年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第一次是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双方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第二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从敌人转向准盟友;第三次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美对华政策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的,中美关系从准盟友转向非敌非友,合作与竞争并存;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后,中美关系步入迄今最全面深刻、又最复杂微妙的转型期,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摘编自王在邦《中美关系划时代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和土地贵族的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脱低于80先令时,禁止进口外国谷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工人阶层在高物价下生活困苦,工业原料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使英国工厂主比其外国竞争者处于不利的地位,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出版书刊、小册子,散发传单,召开群众会议,进行宣传演说,因此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他们最有效的策略是。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经过多年斗争,1846年议会通过了废除《谷物法》法案。

——摘编自刘成《英国度除<谷物法>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谷物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牧《阿房宫赋》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司马迁《史史记》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宮……七月,成卒陈胜等反”,“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宮室,火三月不灭”。

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

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来,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遺迹,未发現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則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对秦阿房官的叙述在詩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綜合所給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环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季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歧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オ配得来讲世界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材料二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问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

 

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

A. 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B. 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A. 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 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 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据此可知英国

A. 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    B. 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

C. 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    D. 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

 

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在就罗马法的某项内容做出解释时曾举例说: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这反映了罗马法

A. 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    B. 强调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

C. 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不力    D. 物权保护之规定更加完善

 

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A. 八字方针的制定    B.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 改革开放的实施    D. 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史料选取不同    B. 史观运用不同    C. 内外时局不同    D. 社会性质不同

 

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据此可知

A. 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

C. 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    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B. 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 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 削弱了皇帝权力    B.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风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 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 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D. 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 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历史——重要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西洋人之入中国,天地为之一变,中外交往已成不易之局……滇案(引者注:1875年,英人马嘉理擅自率军由缅甸侵入云南,被当地居民打死)发生,英方要求派员谢罪,这一不光荣的使命就落在他(郭嵩焘)的身上,他遂成为第一任出使英国大臣。舆论视为大辱,而他毅然不辞。“办理洋务,以了事为宜,不当以生衅构兵为名。”他主张自行议处云南巡抚岑毓英,庶可保全中英和平和岑氏本人。因之招致各方的谤毁,“湖南人至耻与为伍”。他又认为出使之旨,一在委曲以通和好,不存薄视慢侮喜事立功之心,亦不屈挠迎合;一在细心体察,究知利病得失,苟利于国,仿而行之。抵任之后,事事本此原则而行。因为他的《西行日记》曾涉及时事观感,又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参劾攻击,说是大清无此臣子,斥其有二心于英国。中枢大臣,复有人立意与他为难,他的副使处处与他作对。他内心苦痛万分,怫郁莫名。英人言论,对他虽有颂扬,颇示公道,而唯利是尚的英国政府当局,每遇交涉,则不肯出以平恕,亦令他大为失望。他在英两年,外交上的成就,殊为有限。

——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郭嵩焘出使英国面临的外交环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后德国战争赔款的支付出现了特别复杂的情况。战胜国要求德国支付外汇,这就产生了德国马克的汇兑等一系列问题。德国战争赔款还可用一部分实物来偿还战时从盟友那里得到的借贷,在当时条件下以此方式反而比用外汇偿还战债更有利。早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便宣称,苏联并不想要德国所储备的黄金,尤其对德国在世界各地的海外投资不感兴趣。正是由于斯大林的这一建议,苏联得到其他盟国同意,从西方占领区得到了一些额外的工业设备。1945年共计有40万以上火车车皮的物资被发往苏联,其中242788车皮是粮食和被服,21834车皮是物品和辎重财物,18217车皮是农机设备。另外,还有大量的黑色和有色金属(45万吨)被整车运往苏联。根据战争赔偿而得到的设备,被应用于苏联各个部门。例如源自德国康采恩的精密设备为苏联发展无线电定位仪器、无线电装置、发生和特殊电子管、两极管整流器、X光透视管、无线电测量仪及其他电子产品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不过以上范例并不太多。而其他盟国,尤其是美国将大量“德国科技精英”运回国,充分发掘和利用德国学者和工程师的聪明才智。

——摘编自B. A.赫依费茨《财经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苏联对战争赔偿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的战争赔偿对苏联的积极影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