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相继迎来成立60周年大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是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B. 最早成立于新疆地区了 C. 实现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 被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学者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大国霸权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有学者批评说,肯尼迪应该秘密地与赫鲁晓夫进行联系,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冲突;而不应该采取公开下通牒的方式,从而使得整个世界濒临核灾难的边缘。材料中的“冲突”是指 A. 古巴导弹危机 B. 朝鲜战争 C. 越南战争 D. 东西德国分裂
罗斯福政府在实行“以工代赈”时规定,所招募的青年工人必须保证将每天工薪的一半寄给家中。此规定意在 A. 培养青年人勤俭节约精神 B. 增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C. 大幅减少政府的福利支出 D. 扩大社会消费群体的数量
1929—1933年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 银行纷纷倒闭 B.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C. 大批工人失业 D.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消费不足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 多种所有制并存 C. 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921年,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一“途径”指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计划经济的推行 C.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掀起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他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他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有人形容他是跪着造反,他是 A. 魏源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张之洞
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A. 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B. 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C. 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 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下图为民国时期一则女鞋广告,从广告语中反映了当时 A. 民国教育商业色彩较浓厚 B. 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C. 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 民族资本家具有强烈教育情怀
(题文)据下图可以推知,在鸦片战争后清朝 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A. 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锐减 C. 小农经济已快速走向解体 D. 政府调整了财政税收政策
据统计,1939年仅南京市区就有私塾16所,塾师162人,学生6164人,而周边地区农村私塾的数量更是大大超过正式小学,如泰县姜埝区私塾与小学的比例竟高达200:1。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 A. 国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发展 B. 沦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 C. 日本侵略摧毁中国民族工业 D. 民众重视传统的儒学教育
“现在是当一个强大敌人深入国土、抗日战争已打了两年之后,难道还想抄袭欧美资产阶级已经过时了的老章程吗?”毛泽东的这句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孙中山曾欣喜地说:“吾党无论由何省下手,一得立足之地,则各省望风归向矣。”下列20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事件,最能验证这一说法的是 A. 黄花岗起义 B. 四川保路运动 C. 武昌起义 D. 北伐战争
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 A. 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 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 目的在于维护共和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C.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著述中解剖了它的“病兆”,并提前开出了它的“死亡”诊断书。此“人”及其“著述”是 A.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C.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A. 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B. 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C. 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 D. 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下院的真正工作无非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从1887~1897年,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了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同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某一行政部门去制定具体的施行细则。这说明当时英国 A. 议会中心地位逐渐丧失 B. 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 责任内阁制真正确立 D. 行政权力不断地膨胀
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1785年蒸汽机用于棉纺厂,1789年用于织布厂,1793年用于毛纺厂。由此可知 A. 蒸汽机技术得到不断改进 B. 工业革命基本上已经完成 C. 新动力技术逐渐得到认可 D. 英国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
蒙克莱斯钦在《贸易的经济政策》中写道:“第一个说金钱是战争之本的人说到了点子上,因为尽管金钱不是唯一的因素,优秀的战士也是绝对必需,然而几个世纪的经验告诉我们,金钱总是主要的。很多时候,黄金比钢铁更有力量。”据此判断,蒙氏所说的贸易的经济政策是指 A. 重商主义 B. 重农抑商 C. 自由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15世纪初,伦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个伦敦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敦商人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D. 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
“当生存障碍超过个人所能够承受的地步,人类就被迫改变生活方式,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共同体,称之为‘国家或政治体’”。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应是 A. 苏格拉底 B. 马丁·路德 C. 康德 D. 卢梭
古罗马法不允许父辈与子辈相互提起控诉或作证;“对未事先获得许可而向法院告其父亲或保护人的人”,大法官可依其职权对他提起刑事诉讼;对于某些人,比如尊亲属,未经裁判官许可不得作为证人出庭,违反这一规定的人将被判罚金。这些规定表明罗马法 A. 重视血缘亲情 B. 抛弃传统习俗 C. 忽视公平公正 D. 强调等级秩序
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B. 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C. 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D. 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
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农耕经济的领先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重农抑商的风气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明太祖废永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