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春秋战国时期,下列价值观最有可能被社会认可的是

A. 追名逐利

B. 仁义道德

C. 礼乐教化

D. 无为而治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元济

浙江海盐人。出身书香门弟,早年热心维新运动。他认为:“夫以数千年之古国,一旦欲效法欧美,变易一切,诚非易事”,“今之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科举不改,转移难望。”

1897年,张元济创办了通艺学堂,宗旨有三:一、“国子之教六艺是职,艺可从政,渊源圣门,故此学堂名曰通艺。”二、“欲开风气,必先首善;以宏造就,必资儒流,故此学堂设于京师,以待缙绅与其子弟有志于此者。”三、“欧美励学,新理日出,未知未能,取资宜博,故此学堂专讲泰西诸种实学。”

这种识见,在当时急躁鼓荡的社会运动中不为时人所重,但以后的历史证明了它的价值。戊戌狂澜一夜平息,蔡元培有所领悟,他说:“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继而甫下绍兴办学,并由此而萌发了“教育救国”的信念。

———孙延波《张元济的文化教育情结》

(1)根据材料概括张元济维新运动期间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及所学知识评价张元济的教育主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当巴黎和会落下帷幕时,战胜国惊讶地发现其战略形势堪忧。一战后的英法两国都比德国弱,唯有期望联合在一起才能制得住德国。很可惜英国并没有看清形势,有许多人竟然想以德国来制衡法国。法国心知肚明自己与德国比起来是多么虚弱,于是通过与德国周边的新兴小国结盟来制衡德国。劳合·乔治对此评论说:“世上数一数二积极进取与实力雄厚的德国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而其各民族中有不少从未能建立稳定的政府,但每一国中都有大批吵着要与祖国统一的德国人”。德国则被排除在凡尔赛体系之外,他必须让出大量的领土和所有殖民地,军事受到严格限制。革命后的苏俄,对这次帝国主义分赃大会不屑一顾。战胜国中最有实力的美国也随后退出。

——摘编自《一战百年》

材料二

维尔·戴尔森的漫画《和平和未来的士兵》。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漫画中下面人物是英、法、美、意四国政府首脑。漫画左侧是一个裸体哭泣的孩子,旁边写着“等级1940”(1940Class)。克里蒙梭(昵称“老虎”)说:“有意思,我好像听到有个小孩在哭。”

——《英国学者谈漫画里的政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巴黎和会后“战胜国的战略形势堪忧?”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是什么?图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行省制度后,地方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互相制约,为了弥补新体制带来的缺陷,巡抚制度应运而生。而后由于军事需要,遇到跨地域的军事行动,各省的巡抚“多不能振联属之策,兴讨伐之师”。在此情况下,总督制度逐渐建立,并逐渐确定了“分省设抚,跨省设督”的原则。总督的辖区都在一省以上,品级比巡抚高。

明朝前期总督因事特遣,主要负责监察和考核官吏,监督军政,后来发展到能够提督军务,巡抚、总兵、地方三司俱听节制,举凡行政、军政、司法、监察之权,无不过问。

有明一代,总督始终以中央特遣官的身份出现,总督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官员,入清以后经过多次调整才最终定型为地方行政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依据材料简要说明明代总督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总督制度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1977年冬天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有6000人参加会议。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

1977年底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达到了高潮。

1978年,小岗村的18家农户为了能吃饱饭,“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率先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结合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长期以来政府都是采取专卖制度。以明朝长芦盐区为例,所产海盐成品全部以“贡盐”的名义纳入官仓,由官厅支配。编入灶籍的人户,必须“世守其业”“世代以籍为定”,不能“辄与改役”。

明朝时期“煮海为盐”的技术发展到引海水晒盐,大大减轻了盐工的劳动强度,方法简单,适合于单个家庭从事。清代废除灶籍制,灶户逐渐成为具有自由身份的手工业者。食盐也由垄断性的官产官销,转变为垄断性的民产民销。明清时期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销售。实力雄厚的盐商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但政府对盐业的垄断本质并未改变。商人暗里支出用来打点官吏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成本的一半。激烈的竞争导致灶户两极分化加剧,一些灶户成为了海盐生产中的雇工阶层。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材料二

从19世纪末,西方列强就已经开始要求清政府以盐税作为战争赔款的担保。1913年,袁世凯政府还用盐税核收和监督主权换取善后贷款。所有的盐务收入,首先偿付以盐税为担保的外债本息,剩下的款项以“馀盐”的名目交付中国有关当局。

1914年由范旭东开设的久大精盐厂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打破了英、美在精盐销售中的垄断,结束了国人食粗盐的历史,而且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办厂经验。不久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日军入侵中国后,我国沿海地区的盐场几乎都被占据,大量盐业资源被掠夺到日本。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食盐生产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盐业生产经营的变化和启示

 

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 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 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 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 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合作社已成长为联合了数百万农户的强大机体,要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流通过程,同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生产本身的改组和联合,把个体的分散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以新的技术(电气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公有化经济。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 新经济政策推行效果显著

B. 准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C. 管理经济的手段单一

D. 扩大了集体经济的自主权

 

一位学者认为,光荣革命实际上意味着英国政府有了永久的“专制权”。它“在1688年之前只能间或动用,但此后却可以一直享有”这份权力。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 君主已经统而不治

B. 实质是资产阶级专制

C. 权力中心转移到议会

D. 民主只是寡头的政治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B.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D.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前不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

A. 都是根据具体国情作出的正确分析

B. 八大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

C. 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

D. 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事变后,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于1934年7月7日从瑞金出发,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历时4个月,行程3200余里。11月初,与闽浙赣红十军胜利会师。红七军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

B. 威胁日军占领的南方中心城市

C. 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D. 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

 

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统一党

1912.3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 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 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 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 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 清政府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D. 洋务企业丧失了垄断地位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偶然)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此材料反映的观点是

A. 君权神授

B. 天行有常

C. 天人合一

D. 敬鬼神而远之

 

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B.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南北方矛盾日益加深

 

据明李乐《见闻杂记》记载:湖州府乌青镇“里中有中人之家,贷钱开油饼坊,其雇工人与市上一人剧饮而醉相殴,雇工人推其人堕水死,主不知也。事闻于官,官不诘责下手之人,主人费六七十金,半偿死者之家,半赂衙门人,事竟得寝。”材料主要反映了

A. 雇佣关系下仍有封建隶属关系

B. 雇佣关系下自由劳动力的生活

C. 明清社会治安混乱和官场腐败

D. 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日益商品化

 

商周时期铜器的铭文多有族氏徽号;春秋铜器铭文仍有颂扬先祖,祝愿家族团结昌盛的内容;战国铜器铭文较多简单地记载铸器之事,并出现“物勒工名”的内容,即记载监制青铜器的官职名号与工匠姓名。以上变化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 宗法制的逐渐衰落

C. 汉字的日益系统化

D.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69年勃兰特成为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的总理。他在联邦议会发表的第一个政府声明中,就把外交政策的改革列为重点,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其主旨是“与西方合作和协调一致,并与东方达成谅解”;“放弃使用武力”,“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人民实现完全意义上和平”;承认两个德国的存在,发展两个德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为德意志民族未来的统一做出贡献;“我们必须维护民族的统一,使德国两部分摆脱当前不正常关系”。之后他不顾国内自由保守派的攻击和责难,勇敢地采取系列重大步骤,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访问华沙并与波兰签署了一个互不侵犯协定,通过承认德国——波兰的边界位于奥德——尼斯线,正式发表放弃德国领土的主张,这期间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牺牲纪念碑前,屈膝长跪以谢罪。……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实施开始了一个合作为主导地位的时代,勃兰特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摘编自丁建弘《全球通史系列·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兰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11月同盟国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合国救济总署紧跟在军队之后,向已经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为止。它于1944年春天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药品。它的主要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救济总署成立产生的历史影响。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唐之前,史书以私修为多,而私家修史多直书无隐,故隋文帝下诏禁止私家修史。唐朝建立后,秘书令令狐德菜向高祖上奏:“窃见近代以来,多无正史……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令古?”高祖深以为是,因隋旧制,令秘书省著作局修撰魏、周、隋、梁、齐、陈史,但数年来就。太宗即位,于“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这成为以后历代修史之制。唐代史馆选任官吏多是学识渊博的上佳人才,有的毕生耕耘史学,成绩显著,如令狐德莱“博贯文史”:有的出身史学世家,如姚思廉、李百药、李延寿等。这些人或长于典章、或长于传记,他们通力合作,广泛利用私人难以参阅的密府典籍,编成了《梁书》《晋书》等“八史”。

——摘编自赵小花《唐代史馆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史书编修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史书编修改革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展历史

——摘编自孟完风、王军《东印度公司与1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京剧和话剧为代表的中西方戏剧艺术,是当今世界戏剧体系中重要的两部分。

材料一京剧起源于安徽。作为“程朱桑梓”,徽州文化促成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正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反映。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道光年间,徽班演员程长庚,以唱微调二黄著称。汉调演员余三胜等加入徽班,带来了湖北的西皮调。……徽调与汉调合流,1840年前后,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在北京诞生。

——摘编自邱崇丙《京剧的发展和思考》

民国前期(抗日战争以前),是京剧发展的全盛时期.京剧表演重在唱念做打,不像西方话剧那样注重剧本和台词的文学性。新文化运动的粗暴攻击,促使其后几代京剧人都把提高剧本的文学质量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在与话剧的碰撞与交流中,京剧抽象意味的优势日渐明显。……京剧大师们认识到,若刻意向西方戏剧的写实化靠拢,因分散和削弱了写意传神的功能,往往事与愿违。……“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在上海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京剧迎来了新的发展。

——摘编自丁汝芹《徽文化·徽商·京剧的形成》

材料二雅典最早的戏剧传统起源于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宗教活动。戏剧是一种大众的艺术,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政府对戏剧的重视以及戏剧所宣扬的人文精神,使得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延续了300年。罗马帝国在逐渐吞并从地中海到中亚的广大地域的同时,也将悲剧和喜剧演出带去。整体上,欧美戏剧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摘编自潘薇《欧美戏剧发展史》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京剧和雅典戏剧产生时的不同点。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上半期中国京剧和西方戏剧获得新发展的原因。

 

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指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或者大会决议,由联合国所从事的、向冲突地区派遣不具有强制力的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行动。从1948年6月到2001年7月,联合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55次维和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A. 避免了地区冲突对国际和平造成的威胁

B. 防止了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C. 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的重要机制之一

D. 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

 

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商品博览会上,美国炫耀厨房科技水平远超苏联,赫鲁晓夫则说“这种厨房是美国有钱人的享受,在苏联家家户户都可以分到房子。”这表明

A. 美苏共同主宰世界

B.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C. 美苏冷战日趋激烈

D. 意识形态影响经济发展

 

在新政初期,美国州长协商会对罗斯福是大力支持的。l935年,州长们对新政的态度出现明显分化,他们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据此判断,下列新政举措中,可能遭到州长们反对的是

A. 贬值美元以刺激出口

B. 设定统一的工资标准

C. 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

D. 调整企业和劳资关系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公元前l世纪,古罗马一位骑士喜欢在大街上对人捆掌为乐,并在身后备有奴隶支付给每位被捆者25阿斯的罚金。不久,固定罚金改为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罚金数额。这说明

A. 商品经济推动法律变革

B. 罗马法应时而发展

C. 法官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D.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1984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到:“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年,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A.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 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题文)“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下列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A.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

B. 1931年到1935年,日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

C. 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

D. 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