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一幅名为《今不如昔》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A. 冷战有利于世界稳定 B. 新的世界均势未建立 C. 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 D. 世界主题发生了变化
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1848年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而在1872年的德文版这一观点已修正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影响观点修正的主要因素是 A.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 B.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议会制度日益完善 D.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著名学者何新在其著作《希腊伪史考》(2013年出版)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如,古希腊只是一个地名而非一个殖民帝国;亚里士多德著作太多、范围太广,更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这些观点,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著作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C.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D. 历史研究没有可信的定论
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产业的转型升级 B. 抓住战略机遇期 C. 国家政策的调整 D. 主动融入全球化
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 A. 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B. 封锁苏区红色政权 C. 储备充足抗战经费 D. 顺应英美等国要求
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 A. 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 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 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 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定表明 A. 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 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 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 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明代辽东巡抚张涛在1609年记述:“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 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据此可知当时 A. 贫富差距拉大 B. 社会危机凸显 C. 道德伦理崩塌 D. 拜金主义盛行
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 A. 回归儒学本原 B. 儒释道三合一 C. 儒学传承断绝 D. 儒学传统久远
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下表是关于古代分封的历史记载。据此可知 A.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黄帝时代 B. 分封的依据是要有功于王朝 C. 分封时主要赐予封地和爵号 D. 推行分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刊在当年第一期《新青年》杂志的重要位置。《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八事……这八事的核心便是文学必须采用革命性的文体——白话文。文章同时强调文学必须有感情、有思想。此文一出,便被文学史家郑振铎称为“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可谓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声春雷。陈独秀称之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不久,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以声援胡适。文章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据汪兆骞《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得到陈独秀等人支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的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同年,苏联解体,原先由苏联支持的一批中东国家也纷纷转向。这进一步放大了美国的“海湾出争”红利。 这些红利绝不仅仅体现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还体现于金融、经济等诸多方面。 恰恰在此时,中东地区的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开始大幅抬头。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冷战”结束导致美苏不再有竞争压力。双方都减少了对当地的投入。这使得一批原本依靠大国支撑的政权纷纷垮台。造成基层治理普遍失序。甚至出现失败国家——如“黑鹰坠落”事件后的索马里。在“冷战”结束、多个国家政权垮台的背景下,中东原本在高度内部及外部压力下维持的“生态平衡”逐渐弱化并最终解体。 ——据邓媛《海湾战争后遗症》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海湾战争后中东局势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局势发生变化的原因。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中期“两税法”实施以后,土地制度逐渐变化,国家对土地采取“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姑定额取税而已”的政策,于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在宋代,土地买卖更加活跃,一些官吏豪绅大量购买土地……正如袁采所说的那样:“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正好为人们财富力量的转化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通道。于是,无论是土地所有者、还是土地的经营者都具有增加土地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土地产出增长的动力机制。……这时的小农经济行为已经从自给自足型向剩余产品商品型转变,并且有多生产农产品多向市场提供剩余产品的自主要求。 ——据张锦鹏《制度变迁与宋朝小农供给行为研究》整理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土地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中西方婚姻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整理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外婚姻关系的状况。任选上表中一种婚姻观念,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中外关联、写明观点、史论结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表示,“在1937年的时候,中国人不敢想象8年后中国居然成了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世界五强之一。当时中国人最乐观的估计是,我们能够抵挡住日本的攻击。并且把他们赶走。……当时的人们想的是,日本屡次侵略中国。在国际组织里中国也没有话语权,虽然国家很大,但是始终是一个小角色。没想到8年之后。中国不仅赢了。还成了政治上的大国,任谁也不敢想。” ——据《二战时中国战场作用有多大》整理 材料二 罗斯福在多种场合表示:“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适当作用。”他表示,他不是没有认识到中国目前还很弱。但他想到更远的将来。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国家,把它当作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一些。他说:“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 ——据《二战时中国获得联合国席位鲜为人知的博弈》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支持中国进入“世界警察”集团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法国国民阵线在 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要求脱离欧元区,恢复边境控制。 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公民投票选择脱离欧盟。2017年1月,美国特朗普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明确指出,“从现在开始,将只能是美国第一”;“我们将遵循两条简单的基本法则:买美国货、雇美国人”。上述现象反映出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受挫 B. 经济区域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C.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到挑战 D.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1928年,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后,斯大林认定危机是农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造成的,他认为基本农民群众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斯大林的上述认识 A. 说明苏联政权面临严峻的困难 B. 体现出苏联阶级斗争形势严峻 C. 预示着苏联经济政策即将转变 D. 加快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步伐
黑格尔认为宗教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这表明宗教改革 A. 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 B.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发展 C. 开启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 结束了教会统治
复旦大学历史学者黄洋指出,雅典民主是从公元前508年建立起来的。公元前11年。雅典通过政变建立的寡头政府仅仅维持了四个月,民主制就恢复了。公元前104年,斯巴达占领雅典后扶持的“三十僭主”寡头政体也仅仅统治了十个月就被民主政体所取代。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 A. 建立过程中充满曲折 B. 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扰 C. 得到雅典民众的拥护 D.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下图是一组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图景。这说明改革开放的进行 A. 使娱乐休闲活动多样化 B. 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C. 推动外资企业迅速发展 D. 使人们的衣饰结构出现很大变化
1945年11月,民盟发言人指出:“当前中国第一件事是停止内战,避免内战,消弭内战。国家一切的问题,都应该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谁要用武力来解决党争问题,谁就负内战的责任,谁要发动内战,谁就是全国的公敌。”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当时中国处于内战的严重威胁之中 B. 内战的爆发激起民盟强烈的反战意识 C. 当时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进一步增强 D. 国民党的专制独裁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废除砸了数十万举贡生员的饭碗,断绝了他们的仕途。为解决这一窘境,士绅阶层作为历史上地方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利用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声望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A. 使得士人阶层失去参与政权的机遇 B. 增强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地方力量 C. 使士人阶层开始涉足地方政治建设 D. 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统治基础
下面是关于近代上海及其近郊的几则史料。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A. 上海通商带动周边种植结构的变化 B. 上海近郊蔬菜生产受国际市场影响 C. 上海开始引种洋葱、土豆等国外品种 D. 上海郊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
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 曰外患, 曰权臣, 曰外戚, 曰女谒, 曰宦寺, 曰奸臣, 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 A. 政治统治比较清明 B. 官员管理比较严格 C.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 D. 善于提高官员品德
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变化 A. 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 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C. 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 D. 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 A.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 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 C. 旨在建立完整的赋役体系 D. 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黄炎培(1878-1965年),中国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从发展资本主义商业着眼,教育的重心应在“下”,必须真正“为大多数劳苦民众服务”。早在民国初年,黄炎培先生通过考察和总结自己办学的实践,得出结论。“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得系统的知能……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蒋为何种教育,必察所处为何许之社会。”他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是“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最终之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他还指出职业教育的作用并非仅仅是传授技术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还要能“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 ——摘编自毛尚华《社会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