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A.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B.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某窃惑之。科第之设,圣相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才也。”材料反映了杜牧

A. 认为科举制度无法选拨真正的人才

B. 认为科举打破了门第观念

C. 认为科举不应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D. 代表的是庶族地主的利益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下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 新兴地主阶级重视人才为己所用

C. 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 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以下各项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B. 指出了分封制的严重弊端

C. 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D. 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源所在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在齐国

A. 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

B. 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打破了等级尊卑观念

D. 废除了贵族特权

 

《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艮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出身于手工业的思想家、教育家,心学的后继者,38岁时拜王阳明为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创立了泰州学派。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性的体现和成圣成德之根据,王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良知“当下具足”的本性,主张良知“现现成成”“天然自有”,将良知的实现看作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过程,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工夫。他将传统儒学的“天理”解释为“天然自有之理”。“天然”就是“百姓之道”“日用之道”等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正式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基本主张,强调“道”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肯定了“道”之“愚夫愚妇可以与知”的一面。王艮的“格物”说指出应当由人民来“格”国家的过失,而“物”则是指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应该具有自我尊严,不应处于屈从,而应处于主导地位。王艮积极从事民间讲学活动,坚持“有教无类”的传统,将教育对象平民化。在教学过程中王艮注重用“简易明白”“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觉悟。

——摘编自王强《王艮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艮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艮思想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20年代,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大大削弱,希望与美国结成同盟,以保障自身安全。美国和平主义运动的代言人肖特威尔提出了“摒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呼吁。1927年法国外长白里安照会美国政府,提议两国缔结条约,谴责和摒弃战争,和平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则建议由美法两国向世界各国发出联合倡议,先由美法英意德日六个主要强国签署多边的非战公约,然后邀请所有国家参加。1928年8月,法、美、英、德、意、日等15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有: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者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者起因如何,只能以和平的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各大国在签署条约时,都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特别是各国都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利。《非战公约》生效后不久,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9年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美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并概括《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非战公约》。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见下表)。

 

 

北方

南方

结论

政治

历代王霸定鼎,北方占绝大多数,历时共2783年。

历来建都于长江流域者,除明太祖外,要么创业未定,要么败亡苟安,历时共计366年。

北方视南方常占优势。

哲学

春秋战国时,孔、墨在北;汉初北方独盛儒学;宋明时北人好言象数,多经世之想。

春秋战国时,老、庄在南;汉初南方尤喜道家;宋明时南人首倡心性,多穷理之气。

凡此者,皆受地理上特别之影响,虽以人事揉杂之,然其结果殆有不容假借者存也。

军事

北人南伐者得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最能举事。

南人北伐者不得志。

其所用兵,虽有种种特别原因,不能尽以归诸地理,要之地理为其一重要之主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研究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梁启超的研究方法、论据、论证过程、结论等进行评述;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论证、批判、修改或提出新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立论科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

材料二: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据统计,苏州商务总会的首届会员多达40个行帮10 56户;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入会者有32行581家。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敷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简法。”到1912年,商会覆盖了除内蒙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区。在抵制美货、挽回利权、国会请愿、兴办教育等活动中,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商入团体的经济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指出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下表为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1957年3月3日

成功进行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

比美国早9个月

1957年10月4日

成功向太空发射一枚人造卫星

比美国早近4个月

1961年4月12日

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安全返回地面

比美国早10个月

 

 

A. 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

B. 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C. 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D. 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19世纪70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A. 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C. 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D. 代议制确立和完善

 

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 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 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 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

A. 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大国地位

B. 中美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 文化交流助推中美关系改善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 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B. 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C. 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钖(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明史》

 

 

A.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

B. 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

C. 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D. 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 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B. 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C. 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D. 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如下图,唐玄宗开元年间将10道析分为15道,其中山南道两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道三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以适应监察事务繁重的需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唐代15道图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南方经济的发展

C. 藩镇势力的扩大

D. 海上丝路的开通

 

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A. 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B. 革新了选官制度

C. 提出家国一体观念

D. 设刺史以察民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詹天佑(1861-1919)为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积久利兴,获有盈余,然其修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聘于英。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负重望。于是昼则手胼足胝,夜则绘图计工,困苦经营,其成功之迟速利钝,初何暇计耶?……前尘回首,如在梦寐中!盖始则几忘其难,继则不敢畏难,且直欲自秘其难。浸假中道而废,其不贻笑于邻国者几希!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序》

材料二天佑毕生致力于工学,仅就本职之范围,而言以上三端(注:提请奖励、振奋中华工程师学会;慎选管理俄路事宜代表;继续督办汉粤川铁路事宜,维护中国铁路权益)……天佑生性钝拙,从事路工始终垂三十年,只知报国,从不敢殖产营私,平日训诫子弟,一仍以工学为目的。

——中华工程师学会《詹天佑先生纪念册·遗呈》(191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要克服哪些困难?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技术创新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詹天佑在去世前口授《遗呈》所念念不忘者何事?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詹天佑的优秀品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城邦利益,推动了雅典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梭伦取消了所有涉及个人劳役的债务,所有因债务而遭奴役者均被释放,并禁止将来再有任何奴役制度。梭伦立法是一种革命,所有自由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都要受同样的约束和惩罚。他使在习惯上早已被认可的私有财产制合法化。他通过开放公民权利以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凡外邦人具有各行业专长、欲携眷永久定居雅典的,可获得公民权利。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第四级则免税)。他的法律规定在雅典发生暴乱时采取中立的人将丧失公民资格,因为他认为大众对国事漠不关心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凡殉国者的子女应由国家抚养与教育,这项法律成为雅典人多年勇敢作战的主要原因。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梭伦围绕公民权利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面临着国家与自我、群体与个人的认识与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近百年来大家所讨论的皆是大我的问题,无论是国家民族危机,还是中西文化之差异,皆是以群体为单位,很少以个人为单位。中国人多数在探索与集体存亡有关的问题(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亦即先就大我来探究,小我因而没有真正深入去发挥。

——余英时《自我的失落与重建——中国现代的意义危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前八十年思想文化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重建”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