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由于“国际联盟”并没有实现威尔逊的理想,达到美国人的目标。美国连续通过三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交战国任何一方提供军火,禁止美国船只输送军用品到交战国,甚至禁止同交战国的一般贸易。二战爆发到1941年《租借法案》的实行,美国经历了对外政策的巨大转变。《租借法案》的实施不但使一些盟国调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政策,为罗斯福设想中的多边贸易和金融体制的秩序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影响受援国的国内政治和战略决策。罗斯福认为通过租借援助苏联能够消除长久以来的敌意,让苏联不但成为打击法西斯国家的盟友,同时成为战后理想的合作者。此后,美国人民从孤立主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能够正确面时法西斯的侵略,美国开始以世界的领导者、保护者自居.确定了战后美国干涉主义的基调。

——摘编自韩金金《从租借法案看罗斯福世界构想的战时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外政策所经历的“巨大转变”及促其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设想在战后的结局。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回眸】

材料一从1904年起,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大员相继奏请变更政体。清廷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溥仪继住后,摄政王裁沣立即罢斥袁世凯,这是清朝统治集团的重大分裂。1911年载沣组成以皇族为主体的“责任内阁”,这是违反立宪精神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04年,立宪运动拉开帷幕。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试图以武力推翻帝制,改良与革命开始一场惊险的较量。1906年,慈禧终于下达“预备立宪诏书”。同年,张謇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这些商人阶层是立宪运动最强大的推动力。在民间热情被彻底调动起来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和制度准备的中央政府处在了无比尴尬的境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朝廷一再拖延召开国会的时间,甚至查禁各地的主宪社团。1908年,光绪、慈禧在两日内相继去世,朝野失去谈判的“最大公约数”。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两则材料,概述清政府推行“立宪”的态度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立宪”改革带来的后果。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东西方经济总量发展及预测表

    如图所示,历史学家伊恩—英里斯提出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以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相互赶超”为主线展开的。

                                  ——摘编自(美)伊恩·莫里新《西方将主宰多久》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体系日趋完备

B. 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 易于凝聚全国力量

D. 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A.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 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沃波尔统治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此时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

B.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 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

D. 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

 

梭伦改革之后,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逐,但其家族往往伺机报复,撬起新一轮斗争。公元前5世纪初,陶片放逐法启动,“得票最多的人由执政官宣布放逐10年,但有权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该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 政变频繁发生

B. 城邦稳定发展

C. 实现直接民主

D. 防范僭主专权

 

近代以来,小农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窘态日益显现,致使民间私人借贷和高利贷盛行。1923年,中国华洋义赈会开始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以寻求突破,发展颇为可观。由此可知近代合作社的探索

A. 依赖封建财团的支持

B. 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C. 符合农业发展的需求

D. 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模式

 

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梁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维新变法影响较小

B. 实业救国渐成风尚

C. 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

D. 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

 

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科举、岁贡、荐举)并用之法,以选“有学行者”。这有助于

A. 强化中央集权

B. 扩大统治基础

C. 重塑人才观念

D. 增加教育需求

 

两宋时期,城市丧葬文化方面呈现出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的趋势,火葬、延葬、不葬等社会风气普遍流行。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义利观念的变化

B. 陆王心学的冲击

C. 血缘亲情的淡化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A. 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

B. 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 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

D. 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

A. 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

B. 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

C. 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D. 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 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 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 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 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光盘行动”“民生幸福”“中国梦”等是近几年年的新闻热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以1978年为界概括老人家国庆节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原因。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的差异

(1)填写下列表格:

十九世纪前后的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国别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文明类型

中国

封建专制

农业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

农耕文明

英国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文明的冲突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

 

1962年的《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的错误口号,包括“违犯客观规律,助长了主观主义发展的错误口号”“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的错误口号”等。这反映出国家

A. 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 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D. 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

 

1953年,《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该文章

A. 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

B. 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C. 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D. 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B.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C. 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D. 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A. 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谁敢下海就能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据此可知,这一时

A.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已经确立

B. 国内开始出现私营企业

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A.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 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 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下表是国民政府1946—1947年对外贸易数额表(单位:千美元)

年份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入超值

1946

650890

178687

472203

1947

900222

537411

362811

 

 

当时大量涌入中国的外国商品主要是

A. 美国货

B. 德国货

C. 英国货

D. 日本货

 

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A. 通过世界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B.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有助于缓解当时西方严重的经济危机    D. 有利于缓和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这说明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遭违背

C.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 三大改造的调整

 

西方学者评价道:美军与苏军“在易北河的会师”,意味着传统欧洲在国际中心舞台的“隐退消失”。为防止传统欧洲“隐退消失”,战后西欧的联合自强活动是

A. 发表“铁幕”演说

B. 参与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 加入“北约”组织

D. 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奠定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 雅尔塔协定

B. 布雷顿森林协定

C. 《罗马条约》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据统计,截至1946年12月,法国政府持股达到50%以上的企业从战前的11家增加到103家。这可说明当时

A. 科技革命推动作用显著

B. 社会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

C. 美国经济援助已见成效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度增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