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

    A. 奴隶主和奴隶       B. 贵族和平民

    C. 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D. 农民和手工业者

 

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是一场爱国的政治改革运动    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

    彻底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秩序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②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 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 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梅汝璈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小山村,大学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来又到美国留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法学博士。1946年5月至1948年12月,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他向前来采访的记者慷慨吐露心迹:“审判日本战犯是人道正义的胜利,我有幸受国人之托,作为庄严国际法庭的法官,决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那些扰乱世界、残害中国的战争元凶逃脱法网。”当得知法庭把中国法官的座次排在英国之后,梅汝璈立即对这一安排提出强烈抗议:“如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该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因为他的据理力争,终于为国家争取到了应该有的座位。为了伸张正义,梅汝璈在审判过程中大量公布了两年来收集的日军暴行证据,例如在南京大屠杀中就用了砍头、挖心、剖腹、碾压、水溺、火烧、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发指的暴行,经过激烈的争辨,最后,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终于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罪恶累累的首犯送上了绞刑架!梅汝璈参加的东京审判异常艰难,不论如何努力,还是有很多罪恶累累的日本战犯逃脱了法网,这让梅汝璈异常气愤和无奈,回到祖国后他拒绝国际上的全部邀请。

——摘编自廉颖婷《东京审判法官梅汝璈的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东京审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的贡献及审判艰难的原因。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德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殖民地,开拓世界市场。“大陆政策”日益不符合德国容克阶级的要求,他们极力要求打破其束缚,去争夺世界霸权。毕洛声称,“必须超越俾斯麦的政策”和“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泛德意志同盟、德意志海军协会都竭力主张德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泛德意志同盟狂热鼓吹德国负有统治世界的使命,大肆宣传大规模的扩张计划,他们公开叫嚷,“如果德国不统治世界,那将从地图上消失,两者必居其一”。出任德国外交大臣的毕洛在帝国议会上演讲道:“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法兰西帝国,俄国谈论占领亚洲,那么我们要求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德国的民族沙文主义和传统的军国主义相结合,表现出极大的侵略性,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性。威廉二世在演说中讲到,“世界要仗德意志才得救”“我们是地球上的盐”。战争前夕,泛德意志主义宣传达到了炽热的程度,民众也狂热高呼:让皇帝领导普鲁士,普鲁士领导德意志,德意志领导全世界。这充分再现民族扩张主义的勃勃野心及其对世界秩序产生的巨大威胁,也最终将德国引向了战争的深渊。

——摘编自《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特征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黄老思想基于“安民”“惠民”的立场,对法家的“重刑轻罪”主张并不首肯。在这种思想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坚持除秦苛法。汉文帝在诏书中清晰标明,“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连坐法”。明令宣布:“废除一人犯罪,家人收为奴婢及各种株连的法律。”这是对旧传统的否定。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9年)五月,废除肉刑,用“笞”刑(用竹板打的惩罚)来替代肉刑中的“劓”刑(砍掉鼻子)和“斩左止”(砍掉左脚),用“弃市”(死刑的一种)来替代肉刑中的“斩右止”(砍掉右脚)。汉文帝废除肉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的刑罚制度远远走在同时代的其他国家之前。史学家钱时评价说:“至于文帝,乃始以朴俭先天下,务农重谷,省刑罚,薄税敛,而遂措斯世于休养生息之地。三代而下未之有也。”班固对汉文帝废弃肉刑的评价是“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也即是“获得了减轻惩罚的名声,实际上是在杀人”。在此以后,许多朝代的大臣都有过恢复肉刑的提议,可是都由于各种因素没有施行。

——摘编自范本腾《汉文帝的刑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汉文帝刑罚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文帝的刑罚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众所周知,西欧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母国生产结构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促成了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并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与西欧海洋商业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不同,古代中国,其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性变革不得不主要依靠国内市市场。然而,鉴于国内各地区的巨大差异,就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影响而言,明清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外向型转化,但还是发生一些显著变化,如欧洲商旅、殖民者用白银交换中国的生丝、绸緞等产品。明代外贸中心已由宋代的广州转移到邻近江南发达地区的福建,且走私商港、岛屿也多在闽、浙近海岛屿。这些都表明,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产品适应了输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和经济货币化。到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占据出超优势,但结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难以见到生产力质的突破和生产关系结构性的革新。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内陆国家农耕社会经济的藩篱内,地方社会的动机和要求匍匐在国家意志下。

——摘编白孙竞昊《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海洋”》

材料二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对中、欧产生影响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显著进步之处并说明其重大影响。

 

二战后,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这引起国际舆论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批评,这迫使联邦政府不断推进民权改革。同时,美国政府也利用改革的成果,向国外讲述了美国种族和民主的故事,宜扬民主是解决美国种族问题的唯一方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和平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流

B. 美国民族问题的处理远远不如苏联

C. 国际关系格局影响社会发展

D. 美苏通过输出价值观争夺文化霸权

 

(题文)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字号

主题

史料1

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

史料2

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

史料3

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

史料4

1921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A.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B. 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现了

A. 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 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 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

D. 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克拉克瓷是明末清初中国外销青花瓷的一种,产量巨大,风格独特。国外屡见不鲜,国内却鲜有出土。“克拉克”一词源于1602年荷兰人虏获的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在这艘船上,装载有数万件风格独特的青花瓷。荷兰人把这些青化瓷公开拍卖,人们争相购买。克拉克瓷在欧洲的畅销从侧面反映出

A.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新航路的开辟

C. 东方从属于西方

D. 荷兰取代葡萄牙

 

下表为我国部分年度的GDP增长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年度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GDP增长率

11.6%

11.2%

4.1%

3.84%

9.3%

 

 

A. GDP下降是国家政策失误造成的

B. 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国际环境

C. 市场经济最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D. 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题文)下表为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关于各方面态度的史料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时间

各方面态度

12月13日

南京各大学校长、教授罗家伦等347人联名致电指责扣蒋行为。

12月13日

中共政治局会议指出:“在我们的观点,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12月14日

美国《纽约时报》:“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

12月24日

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

 

 

A. “西安事变”激化了国内各方的矛盾

B. 各方面逐渐达成和平解决的一致意见

C. 美国政府开始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D. 对蒋介石的处置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粱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与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A. 强烈的救亡意识

B. 自觉的创新意识

C. 勇敢的担当意识

D. 明确的民主意识

 

由于政府财力不足,无力拨巨款直接投资,且不能承担亏损。但全由私人办理又不放心,于是出现了这类企业组织形式。这种企业经营管理权往往掌握在政府派来的人手中,这类企业亏损严重,致使商人视为畏途,不愿投资。这类企业

A.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B. 加速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步伐

C. 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 预示了美国经济存在滞胀风险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A. 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 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

C. 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D. 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

 

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

A. 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

B. 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

C. 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态度

D. 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由托钵化缘来获得的。两汉魏晋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改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

A. 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

B. 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

C. 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D. 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

A. 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

B. 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

D. 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邓稼先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隐姓埋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邓稼先主持“两弹”工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邓稼先的选择做简要评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3—1914年西姆拉会议召开期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会外以换文形式同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秘密炮制了一条新的中印边界,即“麦克马洪线”,把边界从山麓向北移至喜马拉雅山山脊。历届中国政府对此都没有承认,当时英国政府不敢公开把该线画在地图上,直到1936年,这条线才出现在英印地图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实际出发,主张“中印双方应该考虑历史的背景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而印度独立后却继承了英国对中印边界的划法,并利用中国忙于朝鲜战争之机,加快向“麦克马洪线”推进,于1951年完成了对该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的吞并,而且宣布把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印度单方面主张的整个中印边界视为不容更改的正式边界。从1961年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开始大规模越过传统习惯线,妄图以武力实现其所坚持的中印边界。1962年,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痛击印度侵略者。至此,中印关系全面恶化,外交关系一度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

——摘编自康民军《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的原因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0—1920年间,美国平均每10年入境的外来移民达到659万,爱尔兰人的天主教文化、亚裔和非裔的文化、美洲土著的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互交织。1891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十人委员会”,着手进行课程改革,先后于1893年和1899年发布了《十人委员会报告》和《中学历史学习》两份核心文件。面对当时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以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呼声,“十人委员会”以“我们美国人只知道美国的伟大,却不知道其为什么伟大”、“(历史教育)是人的各种条件的平衡器——是社会这部机器平衡的轮子”为由将中学历史课程列入九大核心课程。中学历史课程强调“熟悉政治和社会环境,鉴别社会和国家本质,形成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课程设置中,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和法国史成为世界史的主要内容,而英国史不但在第二模块中世纪和现代欧洲历史中出现,还设置了第三模块专门学习英国史。

——摘编自张卓鸿《<十人委员会报告>与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世纪当科技革命出现时,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热情地赞同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追求应该“谦卑和仁慈”地进行,不是“为了心情的愉悦,或为了竞争,或为了比别人优越,或为了利益、名誉、权力或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并提醒人们注意科技的潜在性,提防它的危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传统中国只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规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1907年,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清政府别无选择,如果不迅速制定国籍法,不仅通过各种努力所形成的华侨的中国认同会出现危机,而且国内也可能为此丧失对清政府的信心。同时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排满”的“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从而以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

——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籍条例的原因并分析《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意义。

 

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联当时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总产量

生荒地的产量

其它地区的产量

1953

82.5

26.9

55.6

1954

85.6

37.3

48.3

1957

105.0

38.1

66.9

1958

141.2

58.4

82.8

 

 

A. 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

B. 注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 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它不但是社会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单位,而且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进入19世纪,美国妇女们纷纷从家庭走向社会,人口流动普遍,家庭人口在减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离婚率不断上升,个人对于家庭的依赖亦减弱。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家庭职能发生变化,妇女地位提高

B. 妇女生育意愿下降

C. 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D. 社会价值观念变化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 推动两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

B. 改变了两国原有的发展轨迹

C.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改善民众生活

D. 打击了海外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了罗马法

A. 重视私有财产保护

B. 法理精深结构严谨

C. 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D. 被后世继承与发展

 

年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产值(亿元)

1650

1019

850

922

1103

1394

 

 

上表是我国19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

B.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

C. 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 “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