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至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

A. 普遍实施政府干预

B. 实行计划经济

C. 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D. 倡导“新经济”

 

罗斯福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我向你们保证,我誓为美国人实行‘新政’。”罗斯福后来实施的新政‘新’在

A.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国民经济军事化

C. 国家全面干预

D. 大力发展科技

 

下列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持续时间长

B. 范围广,破坏性强

C. 最先从欧洲爆发

D. 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农业集体化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 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

A. 使农民失去土地

B. 兼顾国家与农民利益

C. 只照顾了国家利益

D. 增加了农民负担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是

A. 西服革履

B. 长袍马褂

C. 军警服装

D. 旗袍中山装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于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中华民国初年

D. 抗日战争时期

 

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B. 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

C. 迎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D.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下列属于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是

①李鸿章

②张謇

③曾国藩

④陈启沅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②③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是指

A. 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

B. 外国商品垄断了中国市场

C. 广大农民被迫与土地分离

D. 商品经济占主导地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纺织机械不同

B. 生产方式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17世纪上半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欧洲国家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美洲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开辟中的

A. 迪亚士的远航

B. 达迦马的远航

C. 哥伦布的远航

D. 麦哲伦的远航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自耕农数量减少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土地兼并加剧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私营手工业发达

B. 官营手工业兴盛

C. 雇佣关系出现

D. 家庭手工业普及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

A.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 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D. 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 最早发明了丝织技术

C. 唐朝前期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D. 春秋时期已能制造铁制农具

 

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③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④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自耕农经济出现  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次旋转都伴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

A. 商人尊崇重义轻利思想

B.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 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 周王

B. 贵族

C. 平民

D. 奴隶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宋元时期

 

下图是为纪念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文献是(  )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C. 法国的《人权宣言》

D. 美国的1787年宪法

 

1871年的巴黎公社

A. 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    B.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C. 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D. 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 察举制的创立

B. 军机处的设立

C.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D. 内阁的设立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B.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C.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济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金币。”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奉成祖“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议变其夷习”的使命,率领强大的船队多次(七次)远航亚、非沿岸各国。……以其浩大气势与精锐部队,平定了骚扰海上贸易的强盗海贼如消灭海盗陈祖义,结束了东南亚国家间的纠纷与动乱如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赣之以安业”。所到诸国,通过诏谕方式对各国大量“赏赐”丝绸、瓷器、金银等物资;各国以“贾方物”形式把当地土特产品犀、象、琥珀、胡椒等传入中国。

郑和下西洋,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完全被打通,明王朝“国威远播”,对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洋各地(东南亚地区)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有关郑和的传说和遗迹如“三宝山”“三宝洞”等,形成了“郑和崇拜”。

——摘编自谢本书主编《历史文化资料研究》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东内亚地区崇拜郑和、纪念郑和的历史原因。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战场是美英在欧洲开辟的反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围绕第二战场的开辟,英美苏三国展开激烈争论。1941年7月8日,苏联向英国政府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表示给苏联尽可能的援助。7月18日,斯大林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新战场,丘吉尔表示:“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敗,这时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拒绝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苏美英三国签署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但英美却不遵守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美国单方面借口登陆舰艇数量不足,反对横渡海峡和登陆作战,美国提出在北非实施登陆战役来取代西欧作战计划。希特勒却利用没有第二战场的时机,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战役。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认为“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盟国对苏联的帮助同苏联吸引住德国法西斯军队主力所给盟国的帮助比较起来,其效果暂时还是小的。”1943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根本转折,英美两国在第二战场开辟问题上采取了较为明确的立场。德黑兰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通过了开辟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实施诺曼底登陆,终于揭开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帷幕。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美英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历史—选修l: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北魂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的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 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三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深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1)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