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对此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推动农业产量增长迅速

B.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农业发展

C. “二五”时期“左”倾错误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D. 调整时期的减税旨在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1946年,中国民主人士大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表明民主党派

A. 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B. 主张以和平改良方式建国

C. 深受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D. 没有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

 

1920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大楼建成,来自全国的物产商品展览会多次在此举行。同时,总商会亦开始办起自己的图书馆和杂志,创建公益性商业学校,对青年职员或学徒进行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这些举措

A. 实现了上海工商业的均衡发展

B. 借鉴了商帮地域整合的成功经验

C. 利于增强民族工商业的竞争力

D. 推动全国统一工商社团开始建立

 

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西方国家在辛亥革命中保持了中立

B. 中国外交近代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孙中山对西方国家态度过于理想化

D. 宣言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

 

清政府十分重视盐业生产,下表是清代盐业政策的变化情况表。据此能够说明

A. 经济发展冲击重农抑商政策

B. 古代盐铁官营制度彻底瓦解

C. 当时农民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D. 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衰落

 

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 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明史.职官志》载:明朝中期以后,“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宦官内阁彼此倾轧

B. 决策权力趋于异化

C. 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D. 政局混乱皇权失控

 

下图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据此可知

A. 宗法制度不断强化

B. 家国同治特点突出

C. 君为臣纲思想形成

D. 三公分享政治权力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承天太后萧绰(953-1009年)是辽朝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力推进社会改革。把原先隶属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族,又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族经改编增置为平民性质的新部族;首开科举,虽仅取一人,却意义重大;实现蕃汉同律,同时剥夺契丹贵族和奴隶主的某些司法特权;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把穆宗朝以来胁迫为部曲的奴隶都改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在位期间,两败宋军,为辽争取了岁币,也为两国争取了百年的和平,开创了辽国的盛世。

——摘编程少文《辽史漫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充满了冲突,冲突是历史的常态,甚至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没有冲突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冲突的结果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由冲突引发的斗争往往导致一方的全胜和他方的全败,胜利的一方完全消灭另一方。这种结局看似利落,但造成的社会撕裂却是巨大的,人民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而重构社会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第二种,由于种种偶然或必然的因素,冲突却常常以融合而告终,斗争的过程可能很激烈,融合的经历可能很漫长,但结局却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方都被改造、又都被保留。被改造的双方其实是互相吸取的,由此产生一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从对应的双方都获得生长点,于是同时传承双方,又同时扬弃双方。新社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冲突→斗争→融合(妥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919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 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 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 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 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 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 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 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C.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D. 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1911年12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前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袁世凯为了称帝,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又恢复总统制。材料主要反映出

A. 法律制定服务于权力斗争

B. 国人积极实验各种共和制

C. 国家逐渐从人治走向法治

D. 责任内阁制不符中国国情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 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D. 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A. 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 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 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 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 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 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 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B. 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 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

D. 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 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 永久居住权

B. 海关管理权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 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侵略实质

C. 肯定了中国抗击侵略的正义性

D. 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关税”;南北战争后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些规定

A. 保证了三权分立的运转

B.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D. 完善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英格兰大法官亨利·德·布雷克顿有一句名言:“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由此分析英国18世纪初的国王

A. 拥有专制王权

B. 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

C. 依据宗教教义进行统治

D. 是国家元首,有权制定法律

 

从遵循习惯法到创生成文法,可以说是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使这个新的时代到来的事件是

A.产生公民法                       B.汇编成《民法大全》

C.形成万民法                       D.制定《十二铜表法》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A. 反对轮番而治

B. 提倡妇女参政

C. 主张人民主权

D. 宣扬人文精神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环境是东西方文明差异产生的决定因素

B. 环境是东西方文明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

C. 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

D. 优越的地理环境导致东方集权政治的产生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宦官与内阁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