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田产一析、再析,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社会

A. 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 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C. 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 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A. 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

B. 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

C.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

D. 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绸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市镇经济繁荣

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宋……田制不立圳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前代为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放松对商业发展的限制

B.制定了抑制兼并的措施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它”表述正确的是

A. 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B. 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C.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

D. 发明与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鑱,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鑱,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A. 属于二牛三人耦犁农具

B. 可以自由调节犁耕深浅

C. 魏晋时推广到江东地区

D. 将开沟与播种紧密结合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联合国维和是由本组织制定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手段。“第一代维和行动”是以1948年向中东地区派遣“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为开端。维和行动本质上是军事性质的,包括监测、监督、证实停火,实现初期和平协定,这种传统的维和行动通常不直接介入解决冲突的政治进程。冷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如恐怖主义、贩毒、移民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日益突显出来。冷战后开启的“第二代维和行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维和的任务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了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即包括监督或组织选举,军人复员和武器控制,协助宪法或司法改革的执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维和部队的组成不仅包括军队,还包括警察和文职人员,旨在全面落实和平协议。

中国对联合国维和经历了从反对、默许到参与的变化过程。冷战结束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1989年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此后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热点地区,为全球的和平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联合国官方网站关于“维护和平”专题资料

(1)根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冷战后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历史—选修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泰罗,185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年学习勤奋,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后因故辍学。当时美国经济发展很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现象大量存在,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传统的以经验、习惯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型企业的管理需要。

1878年,泰罗到费城钢铁厂当一名普通工人,他边实践边研究,总结并提炼出以工时制、计件工资制和任务管理制为核心的“泰罗制”。在实行泰罗制的工厂里,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泰罗的科学管理系统将工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科学管理运动,1906年泰罗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专门以宣传科学管理为职业,被后世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在泰罗制被广泛推广的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经理人开始出现,构成了美国中产阶级新中坚力量。

——摘编自“百度百科”相关资料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罗制出现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泰罗的科学管理成就进行简要评价。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系列羁縻卫、所。……明朝前期,以哈密为经营西域的主要据点,封当地蒙古贵族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又派汉人充任忠顺王府长史,纪善等官,协同理事。……永乐、宣德时期,哈密及其以西地区与明朝建立比较固定的朝贡贸易联系。

西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斯藏。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明成相即位后,相继派宦官显侯等多人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的领袖人物广泛接触,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着为王和法王。……明朝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更为汉藏的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

一一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搬括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注释)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注:左上图包含这一时期中国自建和外国修建铁路;②右上图包含货、客运专线和高铁等所有铁路;③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不在大陆中长期铁路规划之内。

比较上面两张图片,提取两项有关1949年以前和2008年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建立了一套非常详尽的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和户籍制度。日本实行典型的“户籍随人走”的制度,人口流动虽然自由,但户籍制度很严格,任何人无论走到哪里,其行踪都在政府控制之下。这种制度便于人口流动,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合法身份,都可以落地生根。注重居民身份管理不仅保证了日本人口流动的有序进行,而且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意识,使他们在享受当地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注意遵守当地的行政措施和法令。

——摘编自朱冬梅《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农业成为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七项人口登记制度。该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也限制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模式”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由此也衍生了长期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户口的“一等公民”与农业户口的“二等公民”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李平《中国户籍制度变迁50年》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1997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出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资料来源自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户籍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形成的背景。

(2)对比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1948年苏联提出莫洛托夫计划,与东欧各国缔结一系列双边经济协定;1949年在此基础上组建经济互助委员会,随后阿尔巴尼亚、蒙古、越南、古巴也陆续加入。上述历史事件

A.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 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向

C.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 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

 

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

B. 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C. 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

D. 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

 

1907年,英国保守党的张伯伦首先使用了“影子内阁”一词,影子内阁由下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同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影子内阁不附和当任内阁,给当任内阁施加种种压力。它的出现是

A. 政党政治恶性斗争的结果

B. “责任内阁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C. 资本主义金钱政治的体现

D. 英国民主政治日渐成熟的表现

 

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乡村风俗画家,他主张“面对自然,对景写生”,其代表作有《拾穗者》。该作品

A. 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B. 是印象派绘画的杰出代表

C. 表现出工业时代农民的困境

D. 对现实主义美术有较大影响

 

1983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即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按照国家规定税种和税率缴纳税金,税后盈利由企业安排使用。该项政策的推行

A. 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有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

D. 受到了农村改革的直接影响

 

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A. 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B. 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

C.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孙中山在1905年要求第二国际执行局接纳其党时强调:“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由此可见,他

A. 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

B. 试图努力将同盟会改造为社会主义政党

C. 认为实现民生主义必先废除资产阶级剥削

D. 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比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

 

朱熹是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据此,下列关于“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B. 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以求贯通

C. 重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

D. 求理途径是发明本心,以求彻悟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仅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约占总数的57%。它表明中国古代自汉以来

A.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 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了一幅绘制于明中后期的缣帛《丝路山水地图》。原为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包含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都有清晰的标注。它反映了

A. 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高超

B. 当时中国世界地理知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我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成熟

D. 当时中国与西方贸易交流空前繁荣与活跃

 

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例律首列“十恶”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

B. 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

C. 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

D. 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

 

《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

B. 任人为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

C. 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

D. 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敦颐(1017—1073年),仁宗时在各地做州县官,讲授《易》学,号濂溪先生。周牧颐取《老子》和道教的学说,与《易》经相糅合,著《太极图说》,又著《通书》阐发宗旨。他采《老子》的“有生于无”说,提出天地、阴阳、五行、万物都出于太极和无极,最后又回到太极、无极。这种对自然界的说明,应用到人类社会:“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皇帝)”。周敦颐还汲取佛教的禁欲主义,与他的无极说相结合,进而创立了“无欲”的说教。“无欲,故静”,“静”是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的最高的道德标准,由此提出“主静”之说。周敦颐认为,人们如果“主静’’,也就能做到“诚”。“诚”即是“无为”,“寂然不动者,诚也”。从而提出“诚”的概念,认为这是“圣人之本,性命之原,五常之本,百行之原”。

周敦颐的学说在仁宗时代还并没有多少社会影响,他在当时的学术地位,也是不高的,但是后来的理学家对他极力推崇。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敦颐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敦颐上述思想产生的主要影响。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1914年8月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 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 月,袁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竞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历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二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此举先由山西、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

  ———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康银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短促的二十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 14 年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 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而本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14~1991》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述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通行的都是居家养老,并形成一整套的完备体系。民间社会通行的

主导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因“孝”为“忠”之基础,故统治者提倡的也是以孝治天下。自隋朝开始,法律就严禁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子女“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供养有缺”。在思想观念上,民众自幼就接受儒家孝道教育,元代《二十四孝》成为专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历朝还经常以皇帝下诏的形式旌表和奖励孝子,康乾时期还曾多次在宫中举行宴请民间老人的“千叟宴”。除此之外,宋、元、明、清时由官府举办的救助机构遍设于全国府、州、县,历代还有各种养生方法的流行。

  ———摘编自郭培贵《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中国现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比表

类目

时间   

养老方式

 

属性

 

变迁过程

1949- 1956年

土地养老

 

个人养老

随土地制度改革,依习俗自发演变,自上而下

1956- -1978年

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

 

政府引导,由初级向高级演变,自上而下

1978- -1992 年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

 

安徽农民创新,政府向全国推广,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

1992--2002 年

 

老农保

 

个人缴费为主的社会养老

政策引导、地方自建,自上而下

2002--2013年

新型农村养老

 

个人、政府、地方分

担的社会养老

中央主导,先在地方试点后全国推广,自上而下

 

 

———孙贵博《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过程与结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居家养老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居家养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农村养老制度变迁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

说明养老制度的历史价值。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