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下列古代书籍中最有可能未记载过指南针的有

A. 《梦梁录》

B. 《武经总要》

C. 《萍洲可谈》

D. 《抱朴子》

 

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三国时期

A. 各国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

B. 火药的使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 人们已不再将硫磺和硝石作为药材使用

D. 人们对火药的物质性能已有一定的认识

 

西晋文人傅威曾经如此评价某项发明:“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该发明指的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顾炎武曾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这一言论出自于

A. 《明夷待访录》

B. 《日知录》

C. 《亭林诗集》

D. 《船山遗书》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材料反映了

A. 君臣平等的思想

B. 限制君权的主张

C. 近代民权的理论

D. 重视教育的理念

 

明末清初时,有学者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下列属于该学者观点的是

A. “众治”

B. “循天下之公”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旨在表达“他”

A. 推崇经世致用的治学风气

B. 强调日积月累的学习方法

C. 指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

D. 主张日常体悟的实践作用

 

朱熹曾将儒学的经典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下列属于四书的著作是

①《尚书》

②《春秋》

③《大学》

④《中庸》

⑤《论语》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下图所示为唐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他以楷书著称,其遒媚劲健的书体,虽稍带颜法,却自创一派,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他是

A. 张旭

B. 苏轼

C. 柳公权

D. 黄庭坚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②推动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

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④标志着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的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 “非攻”

B. “无为”

C. “齐物”

D. “严刑”

 

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A. “天行有常”

B. “小国寡民”

C. “以自苦为极”

D. “富贵不能淫”

 

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下列与材料主张相符的是

A. “君轻民贵”

B. 施行仁政

C. 克已复礼

D. 超越功利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

——《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材料三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做了哪些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

(3)材料三中“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理论上有什么独特贡献?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1836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侵占”等谋略。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48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治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 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 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在 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网络材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 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 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 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 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1905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B.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C.民主革命运动已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A. “知行合一

B. “人人同具良知

C. “格物致知

D.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A. 知行合一

B. 天人感应

C. 先气后理的思想

D. 存天理,灭人欲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C.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 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C.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代中叶,苏州地区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行规以及有关营业的重要事件,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这反映出当时

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

A. 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 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C.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 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 自由流通的支票    B. 中国最早的纸币

C. 国家发行的债券    D. 兑换货币的凭证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 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   )

A. 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 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 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