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连胜,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A.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分别代表着南北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B.20世纪30年代两地人民共同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利的英雄赞歌

C.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两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D.20世纪80年代两个城市对外开放,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香港《亚洲周刊》引用辽宁省委组织部的数据说,该省在1992年前后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当年度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 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C. 进一步冲破倾思想的束缚

D. 对外开放政策的吸引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C.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D. 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橫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为纠正哪一方针路线通俗易懂的注解

A. “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1

11.3

17.7

10.7

9.8

10.4

工业

42.5

60.4

49.8

55.5

55.4

52.6

其中:重工业

36.4

54.0

45.9

51.1

49.6

45.9

 

 

A. 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 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 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有这样——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种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B.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 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为此,国民政府

A. 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 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

C. 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颗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

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织公司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下图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某商标图片,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月考/14-15第一学期/三校高二/AK-39.TIF

A.民族工业产生于火柴业

B.民国初期诞生了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实业救国思想

D.中国火柴工业技术水平世界第一

 

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文中的“当时”是指

A. 清朝末年

B. 民国初年

C. 民国后期

D. “文革”前后

 

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出现的经济形态有

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造成这

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本身物产丰富    B. 统治者好大喜功

C. 封建经济的独立性    D. 交通条件的限制

 

统计资料表明: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根源在于(    )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C.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

D.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 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 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 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 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 制瓷业开始兴起

C. 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自然经济的瓦解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

A. 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B. 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C. 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D. 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

A. 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

B. “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 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

D. 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人口增长    B. 稳定地方秩序

C. 完善政绩考核    D. 增加政府收入

 

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

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 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是指(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海外贸易

 

《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培植六谷、养殖六畜的时代是    

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