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国藩,汉族,晚清重臣。他是被清朝赋予大权的第一个汉人,以血腥的手腕破灭了汉族人民的大反抗,暂时拯教了清朝统治者的大危机……创办中国第一家近代兵工厂……有人誉之为“中国现代化之父”。在家庭教育思想上,他提出要孝顺长辈、虚心向学、严于律已、持之以恒等,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诸多启示……

——《关于曾国藩评价的几个问题》《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

材料二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维持清朝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即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曾国藩。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曾国藩的角度并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初期,德国在东西线战场的相继受挫,使战争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相持阶段。……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递交给白宫的一份战争回报中,向英皇乔治五世报告道:“军事战场开始进入相持阶段,不仅代表着我们短期的胜利和德国速胜战计划的破产,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是时候开始加入另一种战争方式了。”

——彭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德国经济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种战争方式”指的是什么?英国选择这种战争方式的有利条件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战争方式给德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906年11月开始,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把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清末政府仿照国外資本主义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体制、在各級审判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厅专门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公诉,开创了在中国司法体制上实行控审分离的先河。中国传统的诉讼审判机制中无独立的诉讼法体系,又无明确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区分。在清末变法过程中,沈家本通过考察和研究东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提出首先要区分民诉、刑诉的主张……中国古代按照“有罪推定”原则,无视法律当事人的权利,实行下纠紛式审判方式。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摘编自刘哲《清末司法的近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1945年,这一时期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经济制度相互较量的局面——日战区的殖民地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加农村封建主义、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

——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论证“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这一观点。(要求:条理清晰,论从史出)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豪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择婿”。宰相富弼的女婿虽是状元,但出生在商人家庭……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入流的八品官。

——摘编自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我国离婚率直线上升,不到10年就突破千分之一,到2001年已达到千分之196,24年间提高了5.6倍。这种不寻常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极大关注。

——改编自张学见《走出传统——当代中国离婚率高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离婚率偏高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离婚率偏高这一现象的看法。

 

下图中文学作品按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①②④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材料没有反映

A. 注重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B. 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C. 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D. 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 分裂导致社会混乱

B. 君主专制体制盛行

C. 缺乏约束官员行为的措施

D.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人他人土地。”这说明罗马法

A.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注重保护公共资源

C.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十二铜表法》规定:“有人歌唱有害的歌谣,必须执行死刑。”《法经》规定:“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二者思想都

A. 有效维护了奴隶社会的稳定

B. 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体现出对民众严格的思想控制

D. 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

 

2009年,中国多家商会在美国媒体上投放了一则视频广告: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家用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整合法国风尚”……这一现象表明

A. 经济全球化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B. 中美贸易关系密切

C. 政府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D. 我国企业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

 

“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

A. 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有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C.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D. 标志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开始

 

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背产业

行业

项目

1912年

1920年

年平均增长率(%)

棉纱

面纱产量指数

100.0

422.4

17.4

面粉面粉产量指教

100.0

 

516.9

22.8

卷烟

资本额

137.8

1680.4

36.7

 

 

A. 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

B. 得益于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 受“因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

D. 快速、均衡的发展

 

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以下李贽的思想主张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B.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C. 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D. 主张工商皆本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书生的试卷|: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

A. 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

B. 选拔程序走向完善

C. 舞弊行为得到杜绝

D. 政府注重选拨人才质量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 经济作物获利更大

D. 商品生产结构变化与市场带求有较大关系

 

据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最能说明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地方制据依然存在

C. 地方命官地位低于刺史

D. 汉代监察体系逐渐完善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话表明谭嗣同(   )

A. 放弃了变法维新的救国初衷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主张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谁识书生能救国,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话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民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B. “废藩置县”    C. “殖产兴业”    D. “文明开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

①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③司法方面实行公开审判

④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对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B. 过分集权导致地方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C. 地方权力分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靖康之难”与过分集权有一定联系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

 

陈寅恪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上述观点反映了(   )

A.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B.变法促进民族融合

C.改制导致少数民族内迁 D.新政带来唐朝盛世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农业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 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 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 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 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