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 三省制名存实亡

C.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 皇权进一步加强

 

汉武帝时,任用品级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奏章,参与内朝事务。魏晋时期尚书职权不断扩大,尚书令日益尊贵,又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重要的行政机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尚书省长官拥有部分决策权

C. 相权被君权侵夺与复位

D. 尚书从位卑权重到位高权轻

 

《二十四孝》记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刺史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疆城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文景两代的政策

A.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解决了“王国问题”

C. 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D. 调整中央行政体制

 

《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

B. 任人为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

C. 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

D. 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

 

《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D.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C.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D.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这里的“罢侯置守”是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郡守可任命县令

B. 职位可以传给儿子

C. 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D. 接受宰相的任免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 皇帝制度

B. 郡县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世袭制度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蕴涵的观念是

A. 天人合一

B. 天圆地方

C.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 皇权至上

 

我国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教,得秦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中国之教”,得秦始皇而后行,其中“中国之教”主要指的是

A. 统一六国,实现统一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国与家尚未分离

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全球通史》中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文中的“第一次”制度变革主要是指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家国一体政治开始确立

C.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D. 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A. 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B. 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C. 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

D. 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

A.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韩诗外传》说:“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而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其地,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君,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也。”材料反映了

A. 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度的纽带

B. 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C. 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

D. 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杨延宗、汤显祖等,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 程朱理学

B. 宗法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礼乐制度

 

《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 按遗嘱继承制

B. 按年龄继承制

C. 按军功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 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B. 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C. 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D. 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带兵攻打郑国被打败,并被射中肩膊。有人劝郑庄公趁胜追击,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状。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法制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冲突

C. 宗法制受到了严重挑战

D. 分封关系已难以维系统治

 

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A. 周王室的安全

B. 王位世袭制度

C. 统治秩序稳定

D. 嫡长子继承权

 

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A. 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 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 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 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而不习算学,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自欺者,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苏,是自扰也。自扰者,令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6)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 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至2009年10月)

地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 所)

70

94

87

21

10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张之洞的主要观点。反映这一观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 指出其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4)材料四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  智者学派认为,正义、美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相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行为。

材料三  “……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古希腊思想家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3) 材料三提出怎样的思想主张,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

(4)材料四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 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了怎样的发展?

 

1855年,某画家的作品遭到巴黎国际画展的拒绝,理由是主题和人物太粗糙、太写实、太大,不适合艺术表达。画家愤怒地在官方展览馆对面租用一幢楼房,自行举办个人画展,向古典主义传统发起挑战。下列作品中与该画家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阅读表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2: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A.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B. 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 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 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 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 内阁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

 

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 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 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