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图片是中国特色的地方制度,两者都有很大地方自治权,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A. 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 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C. 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 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

A. 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

B.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抗日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做了如下表态今兹合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反映出(     )

A.《辛丑条约》中西方列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让步

B.《辛丑条约》并未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问题

C.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 唐朝城市管理非常严格

C. 北宋采取制钱谷措施    D. 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B.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

C.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D.共和政体已深入人心

 

连环画曾伴随着一代代人度过童年,是当年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下图为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它向我们展现的历史是(   )

A.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 十年对峙时期的国共斗争

C.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

D.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

 

(题文)“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据北京汇文中学校史记载:“本校肇建于前清同治十年(1871年),时有美以美会(美国基督教会)初立教堂于北京崇文门内,因附设蒙学馆一所。”据此推论,下列史实对汇文中学的创办有一定影响的是

A.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

C.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抗日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比较,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是(  )

A.抗日的领导者已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加

 

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

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廷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 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 “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 “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 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制定这一奋斗目标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是某年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来自香港记者的报道。这份报道

A. 评论的是新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B. 证明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C. 反映出英国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无奈

D. 有助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的态度

 

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

A.郡国制      B.察举制

C.中外朝制   D.推恩令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

A. 北京、八国联军、赔款                B.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

C. 北洋军阀、合作、北伐                D. 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皇位世袭制

 

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统计表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中日战争前

商办

53

4707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甲午中日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材料三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四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倍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

请回答:

(1)材料表明,松太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指出变化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相比甲午战争前,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企业发展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三,这一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有利的因素是什么?

 

(题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931年12月1日,福昌烟草公司在《申报》广告中放置了马占山将军的照片,旁边重笔写下了“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将军,铁血卫国,男儿自强,精忠神勇,万古流芳”。该公司又将原有的“金字塔牌香烟”改为“马占山将军香烟”。福昌烟草公司此举

A. 旨在响应政府积极抗日的号召

B. 将经济活动与救亡运动相结合

C. 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走向世界

D. 表明了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 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B. 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升值

D. 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1934年,美国实行《购银法案》,次年又两度提升白银收购价格,人为的拔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实行“币制改革”

B. 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C.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外资企业出现

B. 洋务运动兴起

C. 实业救国热潮

D. 工人运动高涨

 

张謇“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浙江的沈云沛等也纷纷弃官经商。此现象反映了

A. 商人地位高过官员

B. 官僚资本正在形成

C. 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

D. 官员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A. 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大力支持洋务运动的发展

C. 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阳光卫视播出的《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介绍了1872年侨商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获利丰厚。这里的继昌隆缫丝厂属于

A. 洋务运动的企业

B. 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C. 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 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 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