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黜陟(官职的升迁或降黜)而藩国自析”。这评价的是汉武帝实行的哪项措施

A. 颁布“推恩令”

B. 平定“七国之乱”

C. 实行郡国并行

D. 用察举制选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分封制影响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专制王权强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A. 19世纪前期

B. 20世纪后期

C. 21世纪前期

D. 21世纪后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    雍正皇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实行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二、材料三能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

(3)从材料四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业和工商业之间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应该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   1997年,大国高层会晤的广泛和频繁为多年所少见。  中美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框架达成了共识,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俄两国领导人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俄、法、德决定建立首脑定期会晤制度。

﹣﹣——摘自《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具体体现。(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出现的原因。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大国之间致力于建立怎样的关系?有何意义?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大量战争移民    B. 土著居民的减少

C. 种族之间通婚    D. 欧洲的殖民扩张

 

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英国在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战胜了

A. 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B. 荷兰、法国、葡萄牙

C. 西班牙、荷兰、法国    D. 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从根本上说明了

A. 荷兰占有广阔的殖民地    B. 荷兰商船当时数量最多

C. 荷兰成为“世界工厂”    D. 荷兰掌握着海上的商业霸权转运世界各地商品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 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了。”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A. 西班牙    B. 意大利    C. 葡萄牙    D. 英国

 

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大陆及北非等地,总之是不出世界某一局部。造成上述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 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 当时世界各地大体还处于相互隔绝状态

C.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 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今天,人们可以博览全球资讯,享受着地球村的自由生活,可是这个村落的初创者却是那些披肝沥胆,不畏艰险地驾驶帆船闯世界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们,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名字。.新航路开辟中,到过好望角的是①迪亚士②达·伽马③哥伦布④麦哲伦船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

 

墨西哥的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宗教因素  D.技术因素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A.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B. 《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

C. 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通商要道    D. 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

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封建土地私有制

D. 贵族地主的压迫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C. 井田制趋于瓦解    D. 土地兼并严重

 

明清时期,有许多经商致富的群体,故有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新安”商 和“山右”商指的是当时的:

A. 徽商、京商    B. 粤商、晋商

C. 徽商、晋商    D. 沪商、晋商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 两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黄道婆之所以受人们尊敬和怀念是因为她

A. 为我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 传播中原文化、开创教育先河

C. 为我国古代棉织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 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A.战国        B.西汉     C.宋朝     D.明朝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 大运河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赵州桥

 

中国的耕犁达到完善阶段的标志是

A. 耦犁的出现    B. 曲辕犁的出现

C. 代田法的出现    D. 耕耙技术的出现.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 铁犁牛耕    B. 个体农耕    C. 刀耕火种    D. 石器锄耕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1991年曾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这表明

A. 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

B. 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C.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干涉他国制造舆论

D. 苏东剧变后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英国学者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极深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指

A. 法德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

B. 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C. 法德决定要完善民主和法制

D. 法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这一事件是

A. 华约的成立

B. 朝鲜战争

C. 古巴导弹危机

D. 越南战争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 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 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 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看到“打倒帝国主义”口号时,曾经表示过不满。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竟然提起此事,并笑着说:“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你(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毛泽东说自己“放空炮”,是在暗示

A. 美国已经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B. 中国在淡化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

C. 中美之间的矛盾是虚构的    D. 中国感谢美国帮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11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即:中国来了)。”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A.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