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把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说结合在一起,以提供行动指南和唤起爱国主义意识。”“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这表明史界革命

A. 更新史料解说    B. 推动维新变法    C. 否定史学传统    D. 旨在救亡图存

 

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A. 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

B. 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

C. 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D. 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A. 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B. 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 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D.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计”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 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B. 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 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

D. 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A. 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 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 儒学世俗化的完成

D. 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最求的目标,这表明

A. 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B. 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信息: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并简单介绍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摘自岳麓版教材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 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比较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

(4)材料四是怎样看待商业与农业的关系的?由此中国古代社会政府传统的政策是什么?

 

该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

A.

B.

C.

D.

 

近代中国导致“耕”与“织”分离的最初因素是

A. 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    B. 外国商品的入侵

C. 洋务企业的诞生    D. 中国棉花生产的大量出口

 

据《钱门塘乡志》载,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治)、光(绪)年间,男耕女织,寒暑无间。 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上述现象说明

A. 传统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B. 近代棉纺工业发展迅速

C. 男耕女织生产分工明确    D. 列强加大了商品的倾销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在 

A.唐都长安  B.北宋开封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 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 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C. 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 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

A. 小荷才露尖尖角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C. 脱胎换骨获新生    D. 荷尽已无擎雨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哪些行业发展最快

A. 面粉业和纺织业    B. 化工业和卷烟业

C. 橡胶工业和军工业    D. 纺织业和化工业

 

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洋务运动

B.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 外企的设置

D. 商品输出

 

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 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这说明当地

A.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 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 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对这种现象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 资本主义在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起来

D. 这些破产的手工业者为资本主义工厂提供了劳动力

 

鸦片战争后,洋货在华严重滞销。1847年,英国政府根据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开关以后,中国政府是忠实履行条约义务的,英国对华贸易不振,“既非因为中国对英国货物没有需要,也非有其他国家与英国竞争,唯一原因在于中国可以动用的现银被鸦片所吸收,从而对于自英国进口的制造品,即缺乏支付手段”。其认为英国商品在华滞销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 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品

C. 鸦片泛滥导致购买力下降    D. 中国政府暗中引导百姓进行抵制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C.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自秦商鞅变法之后,重农抑商作为一项经济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①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②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③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

④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

①农业和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②商邦、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

小农经济=个体农业+家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发昌机器厂=地主阶级+近代企业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垄断资本主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一股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人们向往奢靡的生活,这种心态变化表明

A. 社会动荡影响价值取向

B. 商业经济引发观念变化

C. 重商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D. 百家争鸣引发思想改变

 

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D.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史实与此论断无关的是

A. 宋都东京高度繁华

B.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 海外贸易空前活跃

D. 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

 

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 汉朝    B. 宋朝    C. 唐朝    D. 明朝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

A. 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 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 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