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 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 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C. 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叙述

历史时期

A

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

古代希腊

B

从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

文艺复兴

C

从简化宗教仪式到取消宗教仪式

宗教改革

D

从人文主义走向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

 

 

A. A

B. B

C. C

D. D

 

“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多少,但是要听话!”康德引用这段材料是用来

A. 证明自由民主来之不易

B. 强调自由是平等的基础

C. 反对封建神权笼罩欧洲

D.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它的本质含义是强调

A.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B. 人创造了万物

C. 人是唯一可以衡量万物的工具

D. 人的价值

 

在“法”与“德”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有一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高兴地说:你讲得太好了!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思想主张中的

A. “有教无类”

B. “无为而治”

C. “克己复礼”

D. “兼爱”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道: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实现把 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方法是

A. 实行三权分立    B.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实行民主选举总统    D. 国会制约总统权力

 

伯里克利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最能反映以上原则的机构是(  )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会议

C. 陪审法庭    D. 四百人会议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工商业奴隶主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遭到新的失败。”这是对哪一改革的评价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里克利改革

D. 议事会改革

 

中国最古老的飞天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在2007年变为现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恒,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了

A. 周王室的衰微

B. 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 分封制的崩溃

D. 阶级矛盾的尖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马可﹒波罗出身于威尼斯的商人家庭,17岁时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东行,历时四年,长途跋涉,于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信任,出任元朝官职。侨居中国17年。在此期间,他奉命出使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后奉命护送元朝阔阔真公主出嫁伊利汗国,于1291年从泉州启程,经海路到波斯,完成使命后返抵威尼斯。随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游历中国和东方诸国的见闻,由狱友鲁斯蒂谦笔录成书,名为《世界的描述》,中译本作《马可﹒波罗行纪》。该书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个富庶而神秘的东方世界,问世后在西方引起轰动。据说,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游记,才对遍地黄金的东方大国产生由衷的向往,从而坚定冒险远航的决心。西方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该书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马可﹒波罗行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7年,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等人合编《蒙学读本》,“是为我国人自编教材之始”。1898年吴稚晖等人在无锡亦自编教材,凡分七编。“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庚子以后,随着大批日文西书的译介,特别是成套教科书的引进,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其间,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做出了重大贡献。1906年,学部公布审定通行的教科书名单,蒙学教科书主要为文明书局所出。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公元前

221~220年)

秦汉实行郡县制

秦朝统一文字

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秦汉长期同匈奴作战

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秦汉时期丝绸、造纸、漆器以及冶铁技术领先世界

汉朝出现《氾胜之书》

汉朝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罗马帝国(公元前

27~476年)

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权力向君主和将军集中

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罗马长期抵抗外族侵略

修建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

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体系日趋完备

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先进

科鲁美拉写就名著《论农业》

海外贸易发达

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胡孝文等《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

从上表中提取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等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美国罗斯福总统于1934年6月实施“白银”政策,规定白银实行国有,大幅度提高银价,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始于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摘编自互联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演变的差异,并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截止到1996年底,欧盟内部贸易已占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在欧盟的贸易已分别占它们贸易总额的62%、64%、62%和58%。这一状况

A. 导致了欧盟内部竞争激烈

B. 加剧了欧盟与美国争夺市场

C. 推动了统一货币欧元问世

D. 提高了欧盟的经济实体地位

 

阅读下列示意图,从图片可以推断出苏联

A. 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有所扩大

B. 因社会矛盾滋生积聚而陷入困境

C. 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下降趋势

D. 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被打破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B.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C. 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 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A. 政党政治发展十分完善

B. 联邦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C. 内阁首相控制联邦议会

D. 民主制度有其传统色彩

 

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

A. 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

B. 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C.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D. 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A. 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 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这一精神的贯彻

A.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B. 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

C. 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 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

 

据统计,1937年到1939年期间,苏联共供应给南京国民政府大约1000架飞机,2000名志愿飞行员,500名军事顾问以及大量大炮、军需品和石油。材料表明

A. 西方国家纵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B. 苏联反对此时国共两党的内战

C. 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

D. 苏联想遏止日本对亚洲的扩张

 

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

A. 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B. “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

C. 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D. 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 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明史》记载:洪武年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明中期,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服用貂裘。”对材料认识最恰当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C. 商品经济发展停滞

D. 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相悖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反映当时

A. 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B. 市民阶层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C. 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

D.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三)梁启超谈中西文化

材料一:1919 年,英国科学家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 年到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 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战正酣之时。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国中那些老辈,故步自封。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甚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好像我们几千年来就像土蛮部落一无所有,岂不更可笑吗?要发挥我们的文化,非借他们的文化做途径不可,因为他们研究的方法实在精密。……所以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

——摘编自《梁启超传》、《欧游心影录》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概述材料二中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张?

 

(二)世纪的烙印

世界近现代的每一个世纪,都有一个国家格外耀眼,使得该世纪打上她的烙印。16 世纪是西班牙的世纪,17 世纪是荷兰(或者尼德兰)的世纪,18 世纪是法国的世纪,19 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 世纪初期的标志性事件则是中国的崛起。

——摘自[阿根廷]盖铁戈:《21 世纪:中国的世纪》(《环球日报》2017 5 8 )

(1)根据材料提示,完成表格填写。

(2)你是否赞同作者对“18 世纪是法国的世纪”的评价?请阐述你的理由。

 

(一)“一带一路”的历史记忆

2000 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问题: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中国古代哪一时期?它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1)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

(2)以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