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一首竹枝词中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A. 铁路运输

B. 电报电信业

C. 航空事业

D. 航海事业

 

“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司事者,……以铁线之一端画

字,其一端在千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刻也,”该通讯设施在中国最早出现

19世纪

A. 六十年代    B. 七十年代

C. 八十年代    D. 九十年代

 

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B.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 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 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 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克伦斯基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15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文章。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

A. 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为“先生”

B. 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 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

D. 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新闻

 

观察下图,本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该照片反映出晚清

A. 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

B. 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

C. 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

D. 代步工具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看图,在中国,它的第一位制造者是

A. 冯如

B. 詹天佑

C. 莱特兄弟

D. 陈纳德

 

2009年12月26日,全球首条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正式投入运营。关于中国铁路事业,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政府修筑的唐胥(唐山到胥各庄)铁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③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碰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运营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可见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

③节省时间的考虑

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西风东渐,铁路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②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④是外国资本入侵的结果,中国的资源完全被外国控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西装。”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①西装

②穿衣镜

③面包

④四合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9世纪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

B. 20世纪初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

C.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的开通

D.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上海航线的开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预备立宪时期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B. 北洋政府时期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C. 中国人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是在1920年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邮政系统正式接通

 

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 火车

B. 轮船

C. 飞机

D. 汽车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B. 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C. 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

D. 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 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B.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C. 中西文明在抵触中相互渗透

D.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 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 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 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 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 电话    B. 电报

C. 邮寄信件    D. 电子邮件

 

1876年,一首竹枝词中写道:“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C. 近代通迅技术传入中国

D.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五年

民国六年

民国七年

民国八年

工厂数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材料二下面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材料三漫画《财神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个时期?对联中的“卖国”具体指把国家利益出卖给哪个国家?“一手遮天”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管子说:“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说“富国以农”“事本而禁末”。

材料二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尽管在中国古代,农民“春耕夏耘”,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的侵略

C. 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

D.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

 

1928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法币改革的实施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D. 经济危机的影响

 

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 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B.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据记载,1913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的棉布达到1900万匹,棉纱250万担,但到1919年前后,进口规模锐减到棉布1400万匹,棉纱130万担。这主要是由于

A. 中国已实现丁关税自主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 倡用国货运动有力抵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908年,芜湖商办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吴兴周出任总经理,经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注册了“黑白月亮”商标。该商标能够注册的最有利的条件是

 

A.“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瓦解的速度加快

 

以下是史料记载,1840—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A.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

B. 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

C.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

 

据《钱门塘乡志》载,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治)、光(绪)年间,男耕女织,寒暑无间。 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上述现象说明

A. 传统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B. 近代棉纺工业发展迅速

C. 男耕女织生产分工明确    D. 列强加大了商品的倾销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